三年來,美國總統川普秀了不少他的「財金見解與專業」,結果,嗯,不是太靈光,錯誤百出、幾近胡扯;近期的案例是他談到美股。
川普:沒有貿易戰與不升息,美股可加2萬點
日前川普在白宮對記者說,他與中國的貿易戰損害了美國股市的表現,但他不得不對抗中國的經濟操作。他表示:「如果我没對中國採取任何行動,我們的股票市場會比現在高出1萬點,但總得要有人去對付中國。」而去年在對聯準會(Fed)的利率政策施壓時,他也說過:如果不是Fed升息,道瓊指數會比那時候的指數高出1萬點。
也就是說,依照川普的說法,如果沒貿易戰、同時去年不升息,美股比現在等於多了2萬點,可能嗎?機會甚低,因為美股現在就已在歷史高點的「高原期」,如果要再多2萬點,等於要再漲7成多,本益比會超過歷史高點─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以價值論,本益比大概要飆上三十以上,這其實就已經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所說的「不理性繁榮」,可能嗎?合理嗎?能持續嗎?
對貿易的錯誤觀念:一場零和遊戲
其實,川普發動貿易戰的基本觀念與理由,就是全盤錯誤的觀念。川普將國際貿易視為零和博弈,因此一定「有人輸有人贏」,而輸贏的斷定標準是:出口超過進口者是贏家。
幾百年前,亞當斯密斯寫下《國富論》時,還有李嘉圖提出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時,就已確定交換(個人間)、貿易(地區間或國家間)是能創造雙贏,參與者全部都能獲利,正因為如此,才會發展出分工與貿易行為。
至於川普念茲在茲的逆差問題,其實是變相的重商主義,總以為「白銀流入」才是好事,但亞當斯密斯早就駁斥過這種想法,指出一個國家的財富與國力是根據生產能力,而非流入的白銀多寡─典型案例是拚命從南美「挖回」白銀的西班牙,國力遠不如努力搞製造業(紡織)的英國。
美元本位制讓美國享有特權但註定逆差
換一個觀念說,因為全球的貿易與金融是建立在所謂的「美元本位制」上,美元作為全球的交換貨幣、儲備貨幣,美國的逆差原本就是無可避免,因為各國勢必想擁有更多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美國有義務要提升,因此貿易逆差終究難避免,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困境」。
而且,在這個美元本位體制下,美國享有許多發行貨幣國的特權與利益─例如美國總能輕易的利用美元機制把其本身的經濟與金融問題,輸出到全世界,讓其它國家協助美國承擔與解決問題,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一個明顯案例。這種特權甚至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惹得法國總統戴高樂火大,痛罵老美總是濫用其貨幣發行特權。
這種美元本位制同時也讓美國政府「債多不愁」,大不了「開足印鈔機馬力」即可;金融海嘯美國大搞量化寬鬆(QE),外界以大量印鈔票形容(事實未必是如此),擔心美國會「倒帳」;當時,前Fed主席葛林斯潘就說過,因為美國是美元發行國,技術上來說,美國政府永遠不會倒帳(主權債信危機),大不了多印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