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在1915年回到印度,並領導印度展開一連串「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抵制英國教育、英國貨和英式服裝等。不合作運動在「食鹽進軍」達到高峰,甘地以煮海水取鹽正式違反當時英國殖民政府限制印度自己產鹽的規定,也被英國殖民政府逮捕入獄。
甘地入獄消息激發全國各地抗議英國殖民政府的決心,各地不合作運動愈演愈烈,直到1930年年底,約有6萬人被捕入獄。終於甘地在1931年1月被釋放,並開始了與英國政府以停止非暴力抗議為目的的和平談判。並在二戰後領導印度獨立。
雖然篤信印度教,甘地對印度的穆斯林採取寬容態度,他主張印度教與穆斯林應團結合作,使得印度教狂熱分子不滿,最終甚至槍殺他。甘地被刺殺的幾天前才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公開表達甘地是諾貝爾和平獎最大的遺珠,該獎項在他去世那年從缺。
印度崛起 社會反思甘地精神
時至今日甘地的影響力仍無所不在,他發揚的公民不服從、非暴力抗爭和絕食抗議方式成為現代和平抗爭典範,絕食16年的印度人權鬥士莎米拉(Irom Sharmila)也是受到甘地影響。每年甘地生日,印度最高領導人都會發表談話,緬懷甘地對印度的貢獻和他留給後世的精神。隨著印度崛起,印度國內也開始檢討社會消費主義氛圍與甘地崇尚寡慾、簡樸的精神背道而馳,但也有人認為甘地精神已不符合現今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