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劉敏安靜地躺在床上,看著身邊剛出生的兒子,歡喜中有一絲失落:到底是沒能湊成一個「好」字。4年前大兒子帶給劉敏無比歡樂。家在北京的她為了全心全意地照看兒子,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甚至放棄了保險公司年薪百萬的工作。2015年,中國「一胎化」解禁,提出「二胎化」政策,劉敏和丈夫決定再生一個孩子。
生兒子負擔大 父母想生女孩
劉敏說:「就是想要一個女兒,儘管有了第二個孩子,肯定會更辛苦,生活壓力也會更大。」但事與願違,第二個孩子,還是兒子。劉敏說,想要女兒的「執念」,雖然有挑戰父母「重男輕女」的想法,但更多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壓力,「朋友開玩笑問我『生兩個兒子是在炫富嗎?』一想到將來兩個兒子上學、結婚、買房,我可笑不出來。單是買房一項,按照目前北京的房價,至少需要五、六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500萬至3000萬元),甚至上千萬人民幣。」
1985年出生於海南島一個小城鎮的劉敏, 是父母的第四個女兒,乳名「招娣」,娣與弟同音,招娣意味著「招弟」,因為「爸媽特別想要一個男孩」。劉敏2歲時,家裏終於迎來了第五個孩子,是個男孩。劉敏回憶,「弟弟出生時,家裏請了所有親戚鄰居來吃酒席,放了一整天的鞭炮。在老家人的傳統觀念裏,只有男孩兒才能傳宗接代,延續香火。」1970年代,中國開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政策在1982年被定為基本國策。2002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開始實施。但是不少家庭受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傳統的影響,依然超生。
中國「剩男現象」 使結婚聘禮水漲船高
中國的出生性別比也從1982年的100:107(女比男)升高到2004年的100:121.18。儘管2009年以來出生性別比有所下降,但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0:113.51,仍高出103-107的正常值。
性別比失衡導致了一些地區,特別是貧困農村的適齡男性婚配困難。2016年初,中國人口大省河南爆出了「天價聘金」的新聞,由於缺少適婚年齡的女性造成男方為婚姻支付的聘禮水漲船高。養兒子的經濟成本增高,中國不少農村父母與城市受薪階層的父母們開始有了另一種想法—當第一個孩子是兒子時,他們更希望能有個女兒。
在河南柳林村,已經有一個兒子的王有,最近和妻子商量想要再生一個女兒。他說,身邊同年齡的人大都希望兒女雙全,不像老一輩迷信多子多福。王有從去年開始做農村淘寶合夥人,在網上銷售土雞蛋(中國稱笨雞蛋)、苦菜等當地特產,經濟條件相對寬裕。
他坦承,現在結婚聘金太重,自己還沒考慮將來兒子結婚的問題,「誰知道二十年後是什麼風俗?說不定女孩不要聘金了呢。」
養兒防老觀念式微 父母盼生個「貼心女兒」
畫面再拉回北京,在私立婦產醫院等候產檢的萱萱和丈夫,他們已經有一個2歲女兒。為了懷二胎,萱萱從年初開始在網上蒐集各種偏方,例如把丈夫常喝的碳酸飲料換成蘇打水,據說可以幫助調節身體的酸鹼環境,懷上男孩的幾率更大。萱萱說,「如果還是女孩兒,只要健康我也會生下來,但之前總要努力試一試」。
同一家醫院,建築設計師王源帶著3歲的兒子陪妻子進行6個月的產檢。在妻子懷孕1個多月時,王源把妻子的血液樣本寄到香港一家醫療機構,檢測判定他們的第二個孩子會是女兒。「如果是男孩,可能就不要了。當前社會,男女在上學、就業方面越來越平等了。但感情上,對父母來說,女兒似乎會更貼心。」
不過,對不少農村和小城鎮的祖父母而言,孫子似乎仍比孫女更讓他們滿足。劉敏的婆婆,專程從湖南湘潭老家到北京,照顧她和剛出生的孫子。老人家雖然嘴上順著兒媳婦感慨「現在養兒不易,男孩花費多」,但她抱著小孫子,眉眼間仍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和驕傲。(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