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正與林環牆兩位教授飛到倫敦召開國際記者會指控蔡英文的論文造假,因為現場出席人數稀少,遭到一些馬屁官員及御用學者的揶揄奚落。
我要在這裏聲援這兩位學者教授:追求真相而被冷嘲熱諷並不可怕,昧著良心馬屁護航才是真可憐。
關於小英的論文門,到底該不該繼續追究下去,每個人有各自的看法。特別是在LSE發表了一個公開聲明之後,有許多人覺得,學校都出面說明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
這讓我想到當初的「水門事件」。華盛頓郵報兩個菜鳥記者Carl Bernstein與Bob Woodward,被指派去採訪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的遭入侵事件,結果發現疑點重重。兩人鍥而不捨地追查,期間雖然遭到白宮,中情局,聯邦調查局高層的警告與阻饒,卻仍不退縮,最後終於迫使尼克森總統辭職下台。
媒體面對權力的時候如果矮小畏縮,許多事實的真相便永遠不會水落石出。因此媒體被稱爲第四權,其功能就是要嚴格監督政府。無奈台灣現在的主流媒體已如犬吠貓鳴,早已成了執政黨豢養的打手玩物。也正因為這樣,彭林兩位教授的行徑,更加令人尊敬。
LSE發表公開聲明後,整件論文門是不是真的就如小英總統所說的:「閉著眼睛的人看不到真相,遮住耳朵的人聽不到實話?」LSE的聲明讓我想起水門案爆發之初,白宮所發出的義正詞嚴的新聞稿。兩者,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不是因為疑點重重,當時的水門案,應該在白宮發出聲明之後就會迅速結案。同樣的,如果不是因爲小英的論文門存在太多的匪夷所思,LSE的聲明應該也會讓這件事畫下句點。
除了之前已被質疑的論文口試時間,指導教授兜不攏,目前小英論文門的疑點還包括了:
第一,小英的升等紀錄為何要保密30年?
第二,小英手上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版本的畢業證書?
第三,小英的論文草稿為何有太多疑似後製的痕跡?例如:
1. P23: 最後一行明顯是改過的內文標題。
2. P95-97: 從95頁底開始,文中英文單字的間距開始被擠縮,一直到97頁頭。這明顯是要讓新加進去的96頁內容能夠連結95跟97頁,而且看起來似乎是倚賴電腦的文書軟體。同樣的手法也發生在P162-163,P172-173,P270-271,P272,P278等頁。
3. P250: 文獻索引#105,#106;P295: 索引#22,#30;P296: 索引#65,這些在論文當中引述自己的內文,可是卻引到了在論文中不存在的目錄。(百密一疏?)再加上這些目錄序號碼(Chapter I, II, etc.) 的英文字的間格充滿塗改的痕跡,令人感覺就像是刻意拼湊出來的。
總之,單就內容看,這絕對不可能是一個號稱可以拿到兩個博士學位的論文品質,更不可能是可以通過學校審核的最終論文完本。所以現在放在國圖與LSE的,都不該以「論文」稱之。
「I don’t believe what you say. I only believe what I see. 」就是因為兩位華郵媒體記者有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能讓水門案最後被揭發。同樣的,因著彭林兩位教授鍥而不捨的傻勁,我相信論文門的真相最後也一定會被拆穿。因為,真理必讓我們得自由。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