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室內穿梭,訪問空檔,張作驥會回頭交談幾句,排行程、交待道具、海報,好多事情要經手。「我們跟他們講,要賺大錢,不要來我們公司啊,我們可以賺平常的一倍,要爆發的我們沒辦法。」
「沒有錢不能做事啊,但有了錢會不好,太有錢不好,你會迷失了方向,我覺得快樂的拍片,然後錢夠就好。」這些話他已經講了好多年,理想與現實的拉扯,每次拍片受訪,都如此錯綜複雜。
這回他找來了兩個人物客串,一個是台灣傳奇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下稱:李老師),另一位是資深製作人李烈,兩人在片中短暫,卻又激烈地交鋒。
「他是我精神上的導師。」張作驥這麼描述李老師。當年他從新埔工專唸完電子後,大學想改唸電影,跨域考試自然有壓力,當兵時都在看李老師的電影書,「他是很獨立的影評人,烈姊是個商業片執牛耳的人,我希望他們碰撞。」
嘆商業魔手讓事情弔詭 張作驥:感動跟預算有關嗎?
碰撞後還是得抉擇,但拍了半甲子,底下好多張嘴跟著吃飯,張作驥現在很難只管自己的電影,「為什麼我一回來立刻成立編劇小組?很多人跟我12年、14年,全部逼他們變導演,逼他們寫東西,明天開始拍片,我退到後面幫他們做事,成立技術組幫他們做,不然你電影斷層啊。」
但這年頭電影、戲劇科系這麼多,為什麼會斷層?「學院派自己創作的比較少,多是被用一些用商業的包裝,不是不好,我覺得年輕人應該去撞,努力說出自己要的東西,30、40歲以上知道自己定位,再去做那些事;你想想看,我們今天真的喜歡拍電影,不是看了綠巨人、鋼鐵人,他看了某個讓你感動的東西,感動的東西跟預算有關嗎?」
「商業片是什麼?你賣座就是商業片,為什麼要用商業片的模式,去套入開始成形的東西?當然人各有志,我不能說哪個是對或錯。」說著他語調平緩下來,「現在台灣系統那麼多,我們非常樂意看到《返校》大賣,但它是工業化的電影,我們沒辦法做那種電影。」
「我只能用自己的經驗說,現在就努力去感受你的生活,趕快寫你的東西、拍你的東西,讓一個年輕或新導演,去拍想拍的東西,一定是感動人的,商業架構魔手一進來,對不起,男的要柯震東、女的要誰,因為票房,但那個東西他們能不能駕馭,我們不知道,所以就很多弔詭的事情。」
男主角嫌苦跑去賣檳榔 張作驥被激培訓演員
談到演員,張作驥很會發掘演員。比方說,《醉‧生夢死》磨出了李鴻其、鄭人碩2個好演員,後來兩人各自活躍,去年雙雙入圍金馬最佳男配角,結果鄭人碩被狠狠訓了一頓,叫他要把持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