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蘇維埃國家電視台負責此新聞的記者莫斯托沃伊(Vyacheslav Mostovoi)說:「因為戈巴契夫的政策保證,我確定軍方不會採取什麼基進行動。」
在牆倒之後,戈巴契夫同意與西方諸國加快討論兩德統一相關事宜,令西方更感訝異的是,戈巴契夫也輕易允許東德加入北約。戈巴契夫向俄國報紙《消息報》表示,此舉「會減緩歐洲中心地帶的張力」並對與德國營造良好的關係有根本上的助益。
對西方世界的善意,是對東德政府的背棄
不過,戈巴契夫這番作為在許多俄國人眼裡不啻為背叛東德政府,更斷送了莫斯科的利益,現任俄國總統普京正抱持上述觀點。
普京認為,蘇維埃的領袖過於天真,竟然會在沒有條約憑據的狀況下,輕易相信西方國家說北約不會對蘇聯國家出手的承諾。普京曾直言:「戈巴契夫犯了大錯。搞政治必須白紙黑字,但他就是去動動嘴,然後還以為事情就這樣成了。」
戈巴契夫對此反擊,指出要求西方國家將清楚寫下華沙公約成員國不會加入北約,實在非常荒謬,因為這相當於提早宣布蘇聯領導的軍事同盟已經邁向終結。
不過,在普京看來,戈巴契夫的對德政策完全軟弱到無法原諒的地步,當然,個人因素也在此扮演了一定角色。原來,當年任職於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普京駐守在東德大城德勒斯登(Dresden),儘管他再三向蘇聯軍方求援,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於是這位探員只能在圍牆倒塌的1個月後,眼睜睜看著抗爭者試圖闖入KGB的總部。
蘇聯退讓後北約軟土深掘,錯失雙贏機會
在蘇聯當局商討德國統一的事項時,蘇聯其實身陷經濟危機與政治動盪,也因此在談判桌上居於弱勢,無法與西方各國平起平坐。這樣的苦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依然持續,導致俄羅斯在1990年代大幅依賴西方的金融支援,儘管如此,俄羅斯仍過得相當拮据。
在此之後,俄羅斯當局無力反對北約的擴張。199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約,此後其餘前蘇聯國家也紛紛投入北約懷抱。這在俄羅斯看來無疑是北約侵門踏戶,也使俄羅斯反西方情緒高漲。
俄羅斯的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Konstantin Kosachev)指出:「對西方的不信任、對對面潛在盟友的不信任,仍然存在。」他認為,西方國家急於在冷戰中取勝,但其實是錯失了打造和平世界的機會。科薩切夫說:「某程度上來說,這個損失已經難以挽回。蘇聯和當時的俄羅斯確實選擇了停止對抗、開始合作,如果當年西方國家夠明智、夠有肚量的話,其實是有可能創造雙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