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與祖父見證歷史時刻 台北歌德學院院長羅岩:那一天令人感動

2019-11-09 09:40

? 人氣

1989年11月,民眾爬上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圍牆,歡欣鼓舞地慶祝圍牆倒塌。(AP)

1989年11月,民眾爬上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圍牆,歡欣鼓舞地慶祝圍牆倒塌。(AP)

「我14歲的時候,與父母一起到訪東德,當時印象深刻的是道路泥濘、充滿坑洞,不過現在一切都煥然一新。」台北哥德學院院長羅岩幼年經歷柏林圍牆倒塌,且有親戚住在分隔時期的東德,而2019年是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他用文化人的角度看待這件歷史大事,一再強調唯有親自在分裂時期的東德住過,才能夠評論東西德的差異,但很高興現在是同個國家,「是一家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看見統一喜悅 東西德感受強度不同

羅岩(Jens Rösler)接受《風傳媒》專訪時透露,曾祖父那邊的親戚來自東德地區,今日多數已成波蘭領土。他表示,東西德分裂時期,祖父母會寫信和寄包裹給東德親戚,這些親戚有30、40年無法相見,因此柏林圍牆倒塌(fall of the Berlin Wall),我的家人非常開心,「特別是我的祖父,他經歷2次世界大戰,最終看見統一的德國,我想這樣的喜悅,西德人比較難感受到」。

歌德學院院長羅岩。(蔡娪嫣攝)
台北歌德學院院長羅岩。(蔡娪嫣攝)

「現在評論東德人還是很敏感,而我只能提供西德人的觀點」,羅岩強調,親自到訪過當地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若沒去過當地,又怎能評論」,但他也說,當時西德人接觸到關於東德的資訊,都說東德不自由、很專制,「既然東德像個監獄,又為何要去看監獄?因此很多西德人都沒興趣到東德看看」。羅岩回想初訪東德的情形,欠缺修繕的道路成了東德給他的第一印象。

1989年11月13日,東德邊境守衛駐守在倒塌的柏林圍牆前。(AP)
1989年11月13日,東德邊境守衛駐守在倒塌的柏林圍牆前。(AP)

未經歷東德時期 無法評論東德情節

羅岩提到,過去東西德分隔時期,東德人可透過地下電台收聽西德新聞,「不過很重要的是,大家知道有道牆,但書和文化仍互相流通,我把這稱作『快速混合文化』」,並以夜店流行的電音為例,這類音樂非常「西方」,當圍牆倒塌後,東德(東柏林)民眾對電音很感興趣,最後在整個柏林流行,成為東西德「文化融合」的案例。

當被問及「東德情節」(Ostalgie)的含意時,羅岩解釋,該詞彙是由德文「東方」(Ost)和「懷念」(Nostalgie)的結合,認為從心理角度去解讀,即當一件事物落幕,「我們會去記住好的一面......我想(東德情節)是對過去的事物,選擇遺忘,或是記住美好一面,而我不能論斷這個感受,因為我沒有在東德生活過,且這議題就算在東德地區,也是頗具爭議性」。

1990年,東西德正式統一,孩童在柏林圍牆的殘跡上玩耍。(AP)
1990年,東西德正式統一,孩童在柏林圍牆的殘跡上玩耍。(AP)

分享祖父喜悅 見證圍牆倒塌的感動

羅岩提到,分裂時期的東德沒有失業情況,更聽說女性工作是很平常的事情,相較之下,當時的西德女性還在為家庭、工作兼顧奮鬥,且東德還有托育制度,「同時期西德尚無此制度」。不過羅岩強調:「我並不想把(東德)一切講得很美好,重點在於這議題有爭議性......有些人有這感覺,有的人聽到這詞或討論,可能會很情緒化或感到憤怒」。

「現在是同個國家了,我覺得沒有很大的差異」,羅岩表示,今日的東德在社會和制度上都已融合。另外,2019年不僅是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還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國70周年及威瑪共和國100周年,「圍牆倒塌那天很令人感動」,羅岩說,當時年幼的他與祖父坐在一起看電視,祖父告訴他,「沒想過有生之年會有這一天,我在德國經歷了圍牆倒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