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中國長城」!一夜建成、最難跨越的167公里邊防工程──柏林圍牆

2019-11-09 09:10

? 人氣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在西柏林邊界修築柏林圍牆。(AP)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在西柏林邊界修築柏林圍牆。(AP)

1961年8月12日的柏林,一切仍運作如常。柏林人在城內來來去去,東西之間暢行無阻。然而,翌日早晨,一切都變了。8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DDR)政府以築牆的方式,將城市東西徹底相隔。從那天起,這座牆屹立了超過28年,即人們耳熟能詳的「柏林圍牆」。究竟,這座牆當年為何而造?在它聳立於柏林的這28年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在此上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這座牆的故事,必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講起。1945年德國戰敗以後,被分為4大塊,分別由美、法、英、蘇分區接管。首都柏林儘管位於蘇聯佔領區中,也被分為4個佔領區,美英法掌控柏林西部,蘇聯則佔領柏林東部。隨著冷戰陣營逐漸成形,由美英法佔領的3區逐漸在政經上整合,並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至於東側的蘇聯佔領區也不落人後,在同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形成了兩個德國各自為政的局勢,柏林也從「一分為四」變成「一分為二」,西柏林是西德的領土,東柏林則是東德的首都。

冷戰時期的西柏林被東德(紅色區塊)包圍,藍色區塊則為西德。(圖/維基百科)
冷戰時期的西柏林被東德(紅色區塊)包圍,藍色區塊則為西德。(圖/維基百科)

儘管東西柏林在政治結構上分屬不同政權,人們還是能夠在整座城市內來去無阻,不過,這樣的自由在東德政府眼中逐漸成為問題。有些不願生活在社會主義政權下的東德人,決定投向西方世界的懷抱。而位在東德境內的西柏林,事實上卻屬於西德的領土,這樣奇妙的地理位置使西柏林成為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最佳跳板,在1950年代,每月約有1至2萬人取道西柏林離開東德,其中約有半數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東德首任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Bundesarchiv, Bild 183-08618-0005 / Sturm, Horst / CC-BY-SA 3.0 de)
東德首任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Bundesarchiv, Bild 183-08618-0005 / Sturm, Horst / CC-BY-SA 3.0 de)

這樣的移民潮(或說難民潮)對東德政府而言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在冷戰東西陣營彼此對抗的情勢下,這些毅然而然背棄社會主義投奔資本主義的人,無疑是狠狠地打了東德政府一巴掌,畢竟東德政府總是宣稱「東德很美好!我們需要什麼就有什麼!」 因此,東德第一位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在與莫斯科當局數月的研議後,最終決定築一座牆。

儘管築牆計畫正在醞釀,烏布利希卻不願公開。在1961年6月一場記者會上,來自《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記者向烏布利希提問,是否要在柏林市內加強邊界的控管?他給出了這個知名的回答:「您這問題,是說有些西柏林的人希望東德的首都要蓋一座牆,是嗎?據我所知,可沒有這種計畫!……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烏布利希此言過後的兩個月,柏林圍牆在8月13日正式動工──行動代號「中國長城」(Operation Chinesische Mauer)。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