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政府1960年代興建的柏林圍牆,實際上不是一堵「圍牆」,而是一座長達167.8公里、環繞西柏林的邊防設施;並非用於防禦邪惡外敵,而為阻止百姓奔往西德自由世界。柏林圍牆基金會典藏與檔案主任維希曼告訴《風傳媒》:「然而,牆攔不住人對生存與自由的渴望,反倒激發了東德人的無限潛力與創意,只要能逃離,他們能做出超乎你想像的事。」
維希曼(Manfred Wichmann)表示,東德最初以鐵絲網作為簡易的拒馬,接著開始興建混凝土牆、碉堡、瞭望台、自動機槍、反車輛壕溝(anti-vehicle trenches),派駐重兵與獵犬看守,「它一直升級,即使是在圍牆倒下的1989年,東德政府還預先規畫2000年代圍牆的擴建方向,它可能會裝有密集的監視器與電子監控系統。」
大興土木建圍牆,也使國庫縮水不少,維希曼說:「由於東德很重視牆,所以用的都是最高級、最貴的建材,共花費至少千萬東德馬克,為此縮減民生與基礎建設的預算,可見比起人民福祉,東德政府更在乎阻止人民逃離的牆。」東德政府還下達《開槍射擊令》,邊防守衛殺人也恰好證明了東德政府有多藐視人命,「如果你想穿越邊境,那麼政府很樂意射死你,」維希曼補充說道。
方法一:翻牆──躍向自由!
維希曼指出,東德人逃到西德的方式,隨著柏林圍牆升級而改變,1961年至1963年期間,只有鐵絲網與大概1至2公尺高水泥牆的時候,許多人是徒步穿越或在夜裡冒險翻越圍牆。
柏林圍牆興建後的第三天、1961年8月15日,19歲東德士兵舒曼(Conrad Schumann)在東柏林邊界貝爾瑙街(Bernauer Strasse)值勤時,聽到西德人在對面善意地喊著:「過來!快過來!」(Komm' rüber!),一輛西柏林警車也停在鐵絲網對面等他。
幾乎是一念之間,舒曼雙腿邁開,跳得飛高,輕鬆躍過鐵絲網籬笆,在西柏林警方的協助下迅速離開,整個過程不到4秒。這精采畫面被剛好經過的攝影師萊賓(Peter Leibing)拍下,成為冷戰最著名的歷史照片──躍向自由(Sprung in die Freiheit)。
方法二:泳渡河川
直到1965年,真正的邊防設施出現了,維希曼說,當時人們改由圍牆圍堵不到的河川、運河逃離。游泳渡河的最強案例是1966年的18歲青年瑞希特(Hartmut Richter)。瑞希特躲過邊境巡邏隊的監視,並發揮超乎常人的耐力,游泳4小時穿越泰爾托運河(Teltow Canal)、逃到西柏林。幾年後,「膽大包天」的瑞希特竟回到東柏林旅遊,還開車幫忙30幾個人從東德「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