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今年六月爆發反送中抗爭以來,至今抗爭已持續了五個多月,這五個多月以來,香港一直是臺灣上下極為關心的熱點。眾所皆知,臺灣民眾一向對國際新聞興趣缺缺,有心多作國際新聞的媒體,往往都經營得很吃力。然而香港新聞卻非常順利的長期佔據板塊,形成了反常的現象。
人都是情感的動物,也有惻隱之心,看到無數香港人對民主的渴望,再加上總統大選將至,對選舉結果的擔憂,綜合起來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情緒。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應偏離理性原則,臺灣社會這幾個月對香港熱烈的關心,到底是讓我們看到了真相,還是助長了我們原有的想法,犯了「確認偏誤」的毛病?值得我們深思。
行為經濟學有一個專有名詞「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是指「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這種偏誤尤其顯見於帶有強烈情緒的問題和傳統觀念上。
這種偏誤現今正在臺灣真實上演,舉例來說,本文寫作於11月13日,今日如果去翻媒體國內的國際新聞板塊,往往都是斗大港警攻佔大學、瘋狂發射催淚彈,或是11校學生會指控「魔警屠城」等等內容。
這些或許是真相,但它恐怕也只是一部分的真相,依據11月12日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學最前線的老師蔡玉萍「是其是、非其非」一文的說法:「我沒有看到傷者或同學被困。救護車及同學一直可以自出自入中大。」、「雖然我絕對反對警察在二橋駐守,但我們不能略去一個事實- 在十一月十一曰早上確實有人從二橋投擲大型物品到東鐡路軌。」、「我不認為用『war zone』、『大屠殺』、『激戰』、『六四』、『日軍清鄉』這些字眼是合符事實的陣述。我全日差不多十小時在校內各處觀察,絕大部分時間大家也可以安全的自由行走。」蔡老師甚至語重心長的呼籲:「我希望大家陳述必須合符事實。因為只有這樣長久才可以建立公信力。」
這位蔡老師的說法未必絕對正確,畢竟她可能也有自己的立場,但無論如何,至少她的文可以凸顯這整件事並不若網路瘋傳、媒體熱烈報導的那般單純,不是嗎?整個臺灣社會如此急切的要對整件事下定論,卻不報導「另一面事實」,犯確認偏誤的可能性實在太高了。
這個世界並不平靜,每個人在看世界各地衝突的新聞時,往往無法、也不會認真去了解兩造雙方細節,比方以巴衝突,美國人可能因厭惡伊斯蘭教而支持以色列,伊斯蘭國家則天性就是會親巴勒斯坦。以主觀印象取代觀察研究,是大多數人包含我自己在內經常犯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