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鄭文燦舉台北為例說:「事實上台北鐵路地下化成本遠高於桃園」,台北花9千億元蓋捷運、鐵路地下化也花1500億元,高雄鐵路地下化也比桃園要多,因此他希望中央在台北以外城市也要同等支持。
這一席話的出發點與心態,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在幾個地方要求把高鐵延伸(屏東、宜蘭)、或是如高雄當年把捷運規劃為地下化,其實都能看到這種「別人有的我也要有」、「難道xx人是二等國民嗎」的反應,但卻全然未考慮各地方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
例如高雄捷運的真實運量,其實就是中運量,但硬要「台北有我也要有」的作成高運量、地下化,就是多花幾倍的經費。花千億滿足屏東人也有高鐵的心願,但搞出一個平均每日進出旅客只有區區數千人的蚊子站,就是浪費了千億元的民脂民膏,依照評估報告,這根本是一個自償率為負的計劃,如果只靠自己,連現金流量都可能出問題。在一個大眾運輸使用率低到只有個位數字的地方,蓋一條軌道建設,結果當然是浪費數百上千億元,又讓自己「虧到不省人事」(柯文哲形容那些不合效益軌道建設之語)。
交通部這幾個月的表現,確實讓人「驚豔」─不僅專業不要,連基本的規則都不要了。大選前眾多奇特的交通支票一張又一張的開出,動輒數百上千億元,可行性評估沒有也好、不符程序也罷,都是小事。張勝雄曾是蔡英文競選總統期間交通小組召集人,因此算是原本就有參與其政策擬定,當有這種淵源關係的學者都要翻臉走入時,蔡政府真的是該好好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