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8年2月,林清江接任部長,更貿然主張「以學科能力測驗分發」,意欲自2001學年度起,與國民中學升高中同步廢除「聯考」之名。教育部於是委託臺灣大學李嗣涔教務長以半年時間研究,匆匆推出新案。
「大學招生策進會」(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大學招聯會的前身)於1999年6月的會議中拒絕躁進,決定延後一年,至2002學年度起才實施同名而異質的新《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該案採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兩管道並行,其實相當於新甄選與舊聯考並行的「春甄夏發」。甄選管道包括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兩者(不久,只剩個人申請),分發管道則甲、乙、丙三案並行。當時就遭「多元入學亂多元」之譏!
其後教育當局慮及「申請制」不利偏鄉,為顧慮消減城鄉差距,自2006年起又推出「繁星推薦」管道。自2015學年起又鼓勵大學增加「特殊選才/單獨招生」管道(如清華大學的「拾穗計畫」及臺灣大學的「希望入學」等)。大學的招生單位訴說,現在總共需要面對近十個招生管道,實不勝其擾!高中教師、家長與學生都苦不堪言。
這幾年,在「粥多僧少」(大學廣設又面臨少子化)的壓力下,加上各方莫名其妙的各種建議,教育部及大學招聯會更頻頻「出招」,包括:大幅增加「申請制」招生名額、「學科能力測驗」的五科得任選四科、要求大學未來必須參採高中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要考「素養導向題」等等。「學科能力測驗」的原本設計精神蕩然無存,高中三年級的教學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綜上而言,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於1992年5月提出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二十多年來,先受到推崇,繼遭受蹂躪,然後為別案襲名以欺世,歷盡滄桑乃至面目全非。回顧《方案》過往的遭遇,如何能不令人「聞教改而興嘆」?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