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機捷看台灣,一面照妖鏡,唉!

2016-12-13 08:10

? 人氣

從提出規劃到通車花了25年的機場捷運,可以看出台灣的許多問題,圖為機捷A1台北車站月台。(盧逸峰攝)

從提出規劃到通車花了25年的機場捷運,可以看出台灣的許多問題,圖為機捷A1台北車站月台。(盧逸峰攝)

走過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滄桑,機場捷運終於要完工通車,即使是要上路了,政客還是為票價吵不停─只有民粹、沒有專業,更是只見藍綠與政治。機捷就是一面鏡子,照出台灣24年來的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機場捷運的基本規劃與構想最早在1993年就提出,經歷從政府自辦到給民間興建(BOT)、最後再回到政府手上興建;從李登輝總統時代開發發包、經過阿扁8年加馬英九8年,政黨輪替已3次,終於在蔡英文時代迎來通車。從明年2017年正式通車回算開始規劃的1993年,25年冉冉己過,一個小嬰兒都可長大開始工作,當年最早負責機場捷運案的規劃者或報導的記者,都可以退休了。

台灣許多公共工程完工時間一再延後,最重要的原因常是土地徵收碰到民眾抗爭,但機捷的情況則與此無關不大,問題出在政策反覆、官商隱諱難言的關係、政府效率低落等。

機捷在李登輝時代改為BOT發包後,最後由當年號稱中霸天、政商關係良好的台中長億集團得到優先議約權。長億提出的規劃案,與其說是交通建設規劃,不如說是一個大型土地開發(還是炒作?)案。他更改路線,沿線準備要徵收1200公頃民地進行開發。

雖然,在那個年代還沒有所謂的「反徵收運動」、「土地正義」,但為了土地開發獲利,大舉徵收民地,怎麼想都知道作不到;但當時的交通部長蔡兆陽在聽取各家簡報時,有意無意間,對長億規劃案的創意「表示讚許」,讓底下官員壓力大增。結果最後雖然長億確實勝出。但專業官僚判斷的「無法執行」也無誤,加上長億集團本身財務問題,終而在扁政府時期,雙方決定終止合約,就這樣白白浪費了5年。

其實,長億的放棄不意外,政商關係良好的長億當年也曾拿下月眉遊樂區的BOT案,長億能得標,是因為優先議價權的美國華納,因為政府不願對配合的工程作任何承諾而退出,但長億接手後,以良好的政商關係讓政府全部承諾配合。不過,財務不佳加上經營能力差,月眉終究走上破產重整。這就是台灣惡質的政商關係,把國際知名廠商踼出去,讓台灣失去早於鄰近國家擁有國際知名遊樂區的機會。

更有意思的是優先議約權的長億放棄後,按理原本第2優先順位的中華工程可接手承攬。但中華工程的方案為了避免徵收土地問題,大部份路線規劃在高速公路上以高架興建,但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益卻壓過交通專業,地方強力要求接手的中華工程還是要採長億路線,才能帶來土地開發利益,交通部擺不平,最後決定收回自辦。

這一收回,政府就要花上千億去建,而且得標的日商丸紅與國內工信聯合承攬,結果負責者的工程技術顯然遠比不上政商關係,土建工程延誤,完工後又發生機電整合問題,一條長僅50多公里的高架捷運就這樣耗費四分之一世紀才完工。相較之下,中國花了不到15年就完成2萬公里高鐵,雖然兩岸體制不同,但政策與執行效率的差距卻未免過鉅,台灣的領先與競爭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耗費,終而被趕上。

即使是完工要通車了,還是有得吵;桃園與新北為了票價高低問題開火,炮火四射中只見藍綠、政治,少聞專業論辯,雙方只是各自抓有利自己的一點發揮,用之攻擊對方。機捷長期而言,當然該追求損益兩平,落實使用者付費、避免不當補貼是應有思維。但以同樣的機捷而言,卻可就政策目標而「以長補短」、或「以短補長」,端視專業評估長短程的替代性與政策目標而定。

台灣20幾年前就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結果執行不力、效果全無;台灣也很早就規劃出自由經貿示範區計劃,但在藍綠吵鬧、公民團體誓死反對下,現在還躺在立法院,看起來也難起死回生;但對岸把這些台灣曾經領先規劃提出的計劃拿去「參考一番」後,幾個自貿區全部已上路。雖然未來效益仍待觀察,但至少雙方天差地遠的執行力與效率,是讓人浩嘆不已。

即使有這麼多前車之鑑,台灣的內耗依然、政治對抗如舊、政府效率低落如故,唉!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