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興隆專欄:台灣需要的是「願景實踐型社會」

2019-12-20 06:40

? 人氣

針對日前由「德國看守」等環保團體每年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報告中,台灣的表現不盡理想,筆者指出,台灣在推動氣候、能源政策時,最需要的是「思維轉型」。(資料照,台中市府提供)

針對日前由「德國看守」等環保團體每年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報告中,台灣的表現不盡理想,筆者指出,台灣在推動氣候、能源政策時,最需要的是「思維轉型」。(資料照,台中市府提供)

今天(12月12日)報載,台灣在由「德國看守」等環保團體每年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報告中,排名五十九。在六十一個評比國家中,只比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好些。在這份考慮溫室氣體排放(佔40%)、再生能源(佔20%)、能源使用(佔20%)、以及氣候政策(佔20%)四大指標的評鑑中,台灣的整體表現都不理想。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都喜歡和我們鄰近國家比比。就中國而言,中國(排名30名)在再生能源與氣候政策這兩項分別排名在25與10名,是整體中突出的項目。其中,再生能源的趨勢上,更是位列第4名。當美國放棄了自已在國際上的領導角色,而中國願意補上這真空時,它在國際氣候政策的排名,也就受到了肯定(第22名,相較於美國的60名)。

然而,在這份資料中,大家切入的觀點不同,會有不同解讀。我看到的是,在這份資料裡面,很清晰地將全球這些國家的表現區分成兩大群組,如果我們認同這份報告的四大項指標的話。第一大群組,以中國為代表,所有評比中的亞洲國家,除了日本都在其中;另一大群組是,以瑞典為代表(排名最佳的國家),基本是包含日本以及歐盟裡面主要國家,例如:德國、英國、法國等。這兩大群組的差異表現在國民所得(GDP)的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及能源使用的關聯上。

台灣所在的群組,國民所得都逐年提高,同時,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上,也同步成長。相反的,歐盟所在的群組,雖然國民所得也在逐年提高,然而,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上卻反而逐年下降(或不再成長)。在所有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能達到這樣「脫鉤」的結果。

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暖化。(美聯社)
日本及歐盟主要國家,國民所得逐年提高,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使用則逐年下降,或不再成長。(資料照,美聯社)

評比到處都有,把它當作是一種健康檢查即可,了解自身狀況,並持續調整改進。對我而言,我在意的是:為什麼會有這兩大群組的產生?背後的意涵又是甚麼?對台灣社會而言,又能帶來怎麼樣的啟發?

基本上,我認為CCPI的數據反映的是:台灣的國民所得成長是建立在高碳排與高耗能的整體社會結構之上所致。這樣的社會結構包括:產業結構、電力系統、生活型態、與人民意識等等。當產業結構是以製造業且高耗能、高排碳為主時,無法脫鉤;當電力系統是仰賴進口能源,不願進行能源轉型時,無法脫鉤;當生活型態仍依賴低廉電價,能源使用效率無法提升時,無法脫鉤;當人民意識只是把氣候變遷當成考試要考的知識去相信與學習,而非當成是事實去行動與改變時,無法脫鉤。

在這個無法脫鉤的群組裡,我認為產業轉型、能源轉型、思維轉型是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國家轉型工程。目前,台灣在能源轉型上,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於今年5月新修訂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6條中,明定「另規劃一百十四年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推廣目標總量達二千七百萬瓩以上(27 GW)」,也就一般稱之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之政策目標。配合目標的推動,太陽能光電系統、離岸陸域風電逐次開展。即使如此,我們在CCPI再生能源項目中,不論是再生能源占比、發展趨勢、目標值等各個單項都是倒數的51到59名。顯然,國際社會認為我們努力還不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