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任教師」門窄缺少 兼任教師成大學教學主力
蔡老師的先生是兼任助理教授,目前在北部4所大學兼課,由於蔡老師可能會因為「未具本職」的身分被解聘,她先生從下學期開始至少會兼5所大學,甚至第6所還在敲定中。為了扛起家庭生計,夫妻倆不僅南北分離,先生還得在不同學校間往返教課,但兩人雙薪加起來不過4萬5左右,平均個人收入和22K不相上下,但比22K更慘的是,由於寒暑假沒有授課就沒有薪資,因此1年只能領到9個月的薪水。
談到現在大專院校越開越少、越來越窄的「專任教師」職缺,蔡老師也說,「我先生每一個學期都有丟履歷爭取專任」,每學期都會送給每間學校5箱,包括履歷自傳與研究論文等作品,「但每年又被退回來」。
近年來,台灣大專院校為因應少子化的衝擊,只得不斷壓低人事成本,縮減專任教師的名額,改聘成本低廉的兼任教師以減少開支,教育部的數據也顯示,104學年度的兼任教師,佔整個大專院校教師比已經接近一半(49%),知名的老牌私立大學如世新、輔仁與東吳大學的兼任教師比更是高達65%、61%與66%,顯示兼任教師已經成為大專院校的教學主力。
過去,學校為了壓低成本所以大量聘僱兼任教師,如今勞動部預告要將非具本職的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學校反而因為成本問題把非本職老師解職,剛好得到完全相反結果」,蔡老師說,如果校方認為兼任教師全面納入《勞基法》導致成本大幅上升,「那就意味兼任教師在目前真的是負擔非常多的教學時數」。
切割適用是「教育部的防火牆」
「如果一體適用,這把火會燒到教育部,變成教育政策有問題。」蔡老師批評,教育部這樣等於是築起一道防火牆,不想負責任,於是將自己與大學高層躲在牆的另一端,讓長久被壓低成本的兼任教師個別承擔工作的變動,要他們自己想辦法,校方現在也不以教學好壞作為標準,而是「將本求利」。
受影響的,還不只是非具本職的兼任教師,以現在兼任教師幾乎成為教學現場主力來說,若不幸真的被解聘,這些兼任教師扛下的學分數,為保學生的受教權,部分課程還是得開,屆時校方恐將轉過頭來要求專任老師「超鐘點」,根據教育部規定,專任教師可以在規定的9學分外再「超鐘點」4學分,但13學分以上呢?「以外的學分將沒有鐘點費。」蔡老師說,這道防火牆恐讓其他老師互相擠壓。
「大學把我解聘 說服小孩一起去抗爭也好玩」
面對現在已經夠緊縮的就業環境與幾乎沒有希望的未來,蔡老師的許多朋友剛拿到博士學位,可能會願意在學校兼課碰運氣,一旦超過2學期後,發現沒有拿到專任教師契約的可能性,就紛紛離開學術界,有的回去繼承家業,不然就是轉行,放棄教職。
面對可能會遭不續聘的下場,蔡老師自己倒是看得很開,她把自己形容是「油麻菜籽」,風吹到哪,就在哪個土地長出來,現在先打算未來也沒有用,「我不是深謀遠慮的人,反正海嘯來了就看著辦」,蔡老師說,大多數讀書人比較脆弱,特別像她這種讀文學的人,是依附著教育體制生存,不是教大學就是補習班,「反正大學把我解聘,就可以去抗爭囉!那就說服小孩,說一起去抗爭一下也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