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風評:三國峰會的警訊,經濟部的空話,台灣的悲哀

2020-01-06 07:20

? 人氣

李克強、文在寅、安倍晉三在成都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資料照片,美聯社)

李克強、文在寅、安倍晉三在成都舉行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資料照片,美聯社)

日前(2019年12月下旬)中日韓三國舉行峰會,除了確認2020年要確保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外,也承諾三方應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盡快取得實質進展,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等。某個角度而言,不論從經貿或是國際政治著眼,這對台灣都是一項必須重視的警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經貿角度看,其實非常明確又單純:台灣國際經貿邊緣化的危機更深。RCEP原本是東協10國加上中、日、韓、印度、紐、澳等6國,算是把所有亞洲重要經濟體都納入,雖然最後一刻印度退出,但無損於其影響力。

出口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的6成,是台灣經濟命脈,而RCEP占台灣出口的7成之多;這代表的是RCEP上路後,台灣高比例的出口在競爭上將居劣勢,其影響短期而言,就是出口市場被取代、出口減少;中長期而言,則是企業投資會被吸引到RCEP區域內國家,因此台灣經濟必受衝擊。

政府是說台灣出口以資通訊產品為主,因為我國是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的國家,雖然未加入各區域經貿組織,但出口ITA產品是免關稅,出口到CPTPP的產品約有7成免關稅、出口到RCEP有8成免關稅,因此不會受太大影響。

不過,這種說法是避重就輕、甚至是本末倒置又錯誤的說法。不論如何,台灣整體出口產品中,有ITA加持能免關稅的就是5成不到的比例,其它出口商品都會因被排除在區域經貿組織外而減少,其影響當然大!

再以因果關係看,台灣出口到RCEP等國家的ICT產品比例高,原因正是受免關稅的加持所致;換句話說,如果其它產業、產品也能因加入區域組織,得到免關稅加持,其出口數量與力道必然大增,舉例而言,石化當然是台灣的支柱型產業之一,但因經貿邊緣化而面臨比競爭者多10-15%以上的關稅,競爭上明顯不利。

中日韓都已加入RCEP,卻仍推動中日韓FTA談判,或許有人認為是多此一舉;但在同為RCEP成員國情況下,三國如果仍能成功推動一個三國的FTA,這個FTA必然比RCEP的條件更開放、讓三國經貿與投資更易交流、融合。

對台灣而言,這又是一個潛藏的危機,因為在國際經貿上,這三國與台灣的關係與利益非常密切: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韓國是台灣最主要的貿易競爭對手;日本則是台灣最重要的生產設備與技術來源國家。中日韓在有RCEP後如再藉著FTA進一步融和、深化經貿關係,對台灣到底會有多大的衝擊,其影響又是會如此顯現,是值得重視與探討的課題。

至於在國際政治上,則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