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追溯「巫性智慧」

2017-02-05 06:40

? 人氣

姜先生繼續闡述「巫性」與藝術的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古代藝術在商周之前,一定是「巫性智慧」的表達(如青銅器上之饕餮紋),等到中國文化人文化之後,中國藝術也自然轉型為「人文智慧」之表達。所以中國藝術自春秋戰國之後,在「人文藝術」的龍罩之下而統統被人文化了。齊白石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能在「人文智慧」之下,又突出了他的「巫性智慧」。

後來,我在博物館看到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那些簡單的紋路,看似樸拙,卻又如此和諧,我真感到靈魂深處被觸動了,找不到任何形容詞,只覺得就是美。這時候,我就想到了姜先生所說的「巫性」。

我也看過兩河、希臘、埃及等古文明的陶器,也在其他民族的原始藝術中感到了各種風格的巫性,都很美,但還是只有華夏上古的出品最觸動我。如果不講什麼「血脈記憶」之類的玄幻說法,我也可以試著解釋:這是因為我從小到大日日接觸的漢字、書畫,各種帶有線條藝術的中國式建築器物,正是發源於此;所以我覺得見到了老祖宗,是因為它的確就是我的祖宗。在此之後,我也變得比較會鑑賞藝術品了:先靠直覺,之後再讓知識來補充。我看過了真正動人心魄的東西,再看別的,誰是有他原始的巫性靈感,誰是有他遠大的神聖追求,我可以感覺到,不會再輕易被花言巧語騙去。

舞蹈文彩陶盆,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000-1900年),高14.1cm,口徑29.0cm,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舞蹈文彩陶盆,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000-1900年),高14.1cm,口徑29.0cm,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有過這麼一番神妙的體會,再來反觀當下,我又發現,我們現代文明雖然的確是獨重人文而輕忽了兩端,但巫性並沒有喪失,只是較為隱沒不彰;神聖的追求,也仍然存在於科學、哲學、宗教、科幻小說,甚至政治之中(雖然通常都是被扭曲,但也要人們存在這種嚮往,才有得扭曲)。我於是開始關注民俗信仰,更關注民俗題材的當代創作,希望能夠辨別出,古代的我們、現代的我們、古代的異族、現代的外國,到底在巫性、人文、神聖這三層智慧的性質和比例上,有哪些異同。古文有曰「感通」,我想,如果我能感通更多種文化,我也就能發掘自身潛藏的、被後天人文教育掩蓋了的、先天的巫性。然後,再來看當代創作,我就可以一眼辨別出,哪些東西是「對」的,有得到神髓和真傳的;哪些東西是假的、裝的,打著「本土文創」之類政治正確的旗號就來騙人的。最後,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整出「對」的東西,為我們個人以及現代文明的調和三者,多開出一條路。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易經美學十二講》問世十餘年,我還沒有看過幾人引用過姜先生這套學說;你到網上檢索「巫性智慧」,除了原書以外,大概只會找到一兩篇課程大綱,還有就是我的舊文。所以大家不要以為我引用的是什麼權威的學術理論,不,這是一個藝術家出於「妙悟」的一家之言,以學術的標準來看並不嚴謹,類似的觀點也不少,不能說完全是他的獨創。只是,我後來也再讀了幾本文化史和藝術史論,印象卻都沒有姜先生這本書來得深刻,所以我判定,對我個人來說,最有啟發性的就是這套講法;我直覺感到它對了,就不在乎這一套在外界有多通行了。各位如果寫論文要引用它,可能需要再謹慎一點,但創作與個人修行就不在此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