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黨魁之爭,日趨白熱。參選者之一的郝龍斌拋出一新議題,主張將全民民調納入來決定國民黨主席屬誰。其他參選者則持反對意見。吳敦義認為黨主席選舉是封閉式的選舉,只有登記在冊且有繳交黨費的黨員才有權參與,全民民調很難排除綠軍選民來亂。洪秀柱則說,今年要辦全民民調是來不及了。
明眼人一看便知,郝龍斌的建議,吳敦義的反對,洪秀柱的來不及,都不無道理,也都各有各的如意算盤。
郝龍斌為什麼在此時此刻拋出全民民調的議題?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八成是因為參選者眾,黃復興黨部票源遭到洪秀柱、韓國瑜、潘維剛的侵蝕,只得另闢蹊徑,試圖利用他個人高知名度,納入全民民調,藉以提高勝算。
問題是,國民黨選黨魁,干其他人鳥事?選黨主席,納入全民民調,猶如公司推選董監事,非公司股東也有投票權,是耶?非耶?非黨員的意見若是可以決定黨魁屬誰,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何況,國民黨選主席,也不是自今日始,為何過去選黨主席,都沒人敢站出來主張納入全民民調?敢情是國民黨中樞潰散,到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地步了?
政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各級選舉中,推出候選人。偏偏,台灣的政黨發展走入了歧途,各黨都將民調列為提名候選人的重要參考,甚至還成為唯一的依據。理論上,一個全民政黨 所屬意的候選人,應該與民調支持的人選,相當一致。如果政黨屬意的候選人,卻是民調唾棄的對象,那麼,有兩個可能:第一個可能是民調離譜了。第二個可能是這個政黨不是全民政黨,或是政黨已經背離多數選民了。民調,除非亂做亂搞,基本上,離譜不到哪兒去。因此,第二個可能,比較可能。
從2014年到2016年大選,國民黨的提名辦法都納入了全民民調,但是,國民黨的全民民調和黨員意見調查結果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不是一個全民政黨,某些黨員的意見(譬如,黃復興黨部)在提名過程裡的weight太重、太大了。國民黨的提名,並沒有均衡地顧及各年齡階層、各個職業和區域的需求與期望值。
那麼,將全民民調納入,是否便能救濟部分黨員、黨部權重過重的問題呢?恐怕未必。其實,最便捷有效的辦法就是經國先生過去常說的那句話:「開大門,走大路」。別的選舉先不談,就拿黨主席選舉為例。
黨主席選舉,既然參選人需繳交高額的保證金,何須黨員連署?至於選舉人,也應擴大參與。只要黨主席選舉投票日前三個月已經登記在冊的黨員,都應該有權投票選出他心目中的最佳黨魁,且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如此這般,保證全體黨員踴躍參與,保證選出能帶領國民黨浴火重生的黨魁! 否則,就算每個參選人都立下軍令狀,夸夸其言,說甚麼保證2018年不贏得兩都、三都、四都就辭黨主席,都不過是嘴砲罷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