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檢的辭呈開始,一場全面性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正在蓄勢待發,並且由此踏上了征程。20多年後終於以民進黨在行政立法權力領域的全面執政,秋風掃落葉式的大獲全勝,而全面收割這甜美的果實。就如同公眾現在只記得如今貴為部長,但是當時並非本案核心人物的邱太三,英年早逝的高新武檢察官反而不再被人記得其之後的人生軌跡。
現在有趣的問題來了,解嚴初期的司改英雄高新武不當檢察官以後,跑去幹什麼了?
高新武和邱太三,以及另一位在桃園地檢署也以挑戰權貴出名的檢察官彭紹瑾,後來都參與在野黨投身政治,挑戰既得利益結構。但是與彭邱這兩位識時務者,至今仍舊在台灣政壇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同事相比,高檢選擇的行動路線就很不一樣,高新武後來與趙少康、王建煊等人在1993年一起成立了新黨。
在現在許多有志於改革的進步青年心目中,新黨早就已經是一個與妖魔鬼怪無異的,政治上極端被汙名化的符號。至於神聖無比的司法改革,更是永遠專屬於
親民進黨反國民黨側的公民運動高潔光環,代表性人物是去年一年內歷任律師、立委與主委的某位偉人。這怎麼可能會有污穢萬分從頭爛到腳的國民黨乃至於新黨的甚麼關聯呢?
但在上世紀末台灣民主化初期的新黨,創黨時期聲名鵲起的各個重要的頭面人物,幾乎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特定專業領域的改革旗幟。趁著進步青年還沒有把我們這些老人親歷過的時代與人生軌跡,照著她們所期待的方向把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修改完畢,還是要把這些事情誠實的紀錄下來。
在那時趙少康曾任環保署長,他可以擔任環境正義的吹鼓手。王建煊曾任財政部長,人盡皆知他對稅賦公平的理念與當道不和。郝龍斌雖是黨國大老之後,但是他本質上是一位科學家。朱惠良代表藝文界,鄭龍水代表身障人士,還有礙於篇幅無法一一歷數的許多社會菁英,都掛起了黃旗參戰。這時的新黨是多元包容,開闊鳴放的,基本上相當全面的滿足了都會中產階級希望對各種政治與社會改多路齊頭並進,穩定中求改革的想像。更不用說高新武在司法改革路上樹立的不為權貴里程碑,至今也還被當代基本上綠大於藍的司法專業人士所銘記。
對所謂的天然獨世代而言,這是一件極難想像的事情。曾經有那麼一個時刻,新黨與其前身新國民黨連線,也與統獨光譜上另一端的民進黨一樣,在冰炭難容的迥異國家定位政治主張以外,承載著多采多姿形形色色的改革理念。尤其難得可貴的是,兩在野黨除了統獨立場以外,在其餘社會改革議題的理想藍圖相差很少。因此在新黨甫創黨之時,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表示民進黨未來不排除與新黨聯合執政的可能。更不用說到了施明德當民進黨主席時,有了現在更難以想像的大和解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