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認為,藝術是瞬間產生的,猶如閃電雷擊和電燈亮起,靈感會瞬間來襲。然而,技藝需要時間積累,內外都得配合。要耐心磨練技能,社會也得願意等待這種技能成熟(並提供報酬)。
不幸的是,大家都欠缺時間。
出版字典的困境
本書闡述編字典的重要細節和駭人聽聞的情事,但製作字典和出版參考書籍屬於商業活動。美國出版的字典尤其是拜金奴隸:大家誤以為學術機構會鼎力贊助字典出版商,其實不然。美國字典之所以能夠創新,主要是因為出版商想奪取市占率和打敗對手,從諾亞.韋伯斯特的年代以來一直是如此。當時和現在的區別在於民眾如何購買和使用字典。
十九世紀的字典編輯會出版字典,讀者會一直認為這些書籍是靜態的,乃是多年研究的結晶。如果想買一本字典,就得省吃儉用攢錢;如果負擔不起,只好前往公共圖書館,使用擺在搖晃楓木架上的字典。這是一九九〇年代以前的消費模式,當時書本開始由印刷品慢慢轉為數位圖書。我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從高中畢業,畢業禮物是一本字典1。我讀大學時翻遍了這本字典,但是到了二〇〇〇年,這本字典成了門擋,上頭布滿灰塵。我不再使用實體字典,改用線上字典。
網際網路是一把雙面刃。字典編輯可以免費(或用極低價格)獲取新材料、更加了解讀者如何使用編寫的詞條,以及更加靈活去組織訊息,呈現更簡便易用、更為新穎且不深奧難懂的字典內容。我們突然享有毫無限制的空間:足以詳述模糊的縮寫、下定義時有更多發揮空間,以及多收錄更多例句和詞源注釋。以前得考慮如果在這裡斷行,就可能會多加一頁,而多加了一頁之後,最後可能會多出六頁,這樣一來,就必須在字典後頭增加三十二頁才符合印刷規則。新增三十二頁,字典售價就要提高一塊美金。根據研究,民眾會花二十六塊美金買一本字典,卻不願意花二十七塊買字典。網際網路問世後,前述擔憂便煙消雲散。然而,網際網路競爭激烈而變化迅速,字典出版商也被迫於刀刃上起舞:反應太慢,利刃便會刺入雙腳。
民眾希望網路的訊息是全面完整的、免費的和最新的,因此出版商便處於相當不利的窘境。沒有任何訊息是完全免費的:字典是由我這種邋遢的傢伙撰寫,但是連邋遢的人也得領薪水餬口。此外,如上所述,編寫好的定義要花時間。假設字典編輯平均每個工作日可以處理一個單字。如果一位編字典的人不必幹其他事,只負責下定義,一年可寫出二百五十個的條目。字典編輯能夠花這麼多時間去增添新詞彙使訊息全面完整,或者修訂過時條目使其維持最新狀態嗎?對於字典編輯而言,這並非是全新的考慮因素(我們從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但網際網路出現之後,我們的時間就更緊縮了。字典上網之後,就不再是放在每戶家庭書架上受人尊敬且內容不變的書籍,而是不斷變化的可塑性作品,必須即時反應英語快速變遷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