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國是會議第1組「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的非法律人背景多元,有攤商、全職媽媽、原住民、具越南、馬來西亞籍身份的委員、小燈泡的媽媽和該案被告律師等,在1日的首次會議透過「獻給司改的一句話」分享期許。召集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董事長羅秉成說,大家共聚一堂討論的精神是不是會「讓我們更熱切喜歡」民主和法治,「而不是冷漠」,也是思考這場會議的一個角度。
第1組是第4個開會的分組,有委員形容過去的會「劍拔駑張」。相較於此,羅秉成讓委員利用講出「獻給司改的一句話」自我介紹,氣氛與先前的會大不同;而在此前,第1組也開過茶會,相互認識。羅說,司改國是會議並非要追求一個非要不可的結論與目標,「互動與互相理解更是無比重要」。
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顧問李振輝說,他在法庭協助手語通譯,已有300至400次的經驗,他期待在司改會議上為弱勢議題努力,對司法的期待是「資訊平權、尊重弱勢、透明可親、溝通無礙」。
天主教會新竹教區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主任阮文雄,長期為外配及移工爭取權利,他表示,長年看到弱勢的外籍人士在司法上遭到不公不義的對待,希望司法能「以人為本」,每個人都應得到最基本的權益,不論是外國人或本國人。
冤獄平反者陳隆綺:等待司改會議讓在黑暗中的家屬見到一點曙光
原在開海鮮餐廳時因被捲入性侵案被判刑定讞,經「冤獄平反協會」多年協助才獲清白的陳龍綺說,他很感謝國家給他機會讓他用冤案平反者的身份與會。現在以維修洗衣機維生的陳龍綺,也擔任「無辜者關懷行動小組」召集人,「在我接觸的案件裡,我看到很多家屬無助處在黑暗角落,等待司改會議讓他們見到一點曙光」,他期許司改會議能「真正讓人民有感」。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專任教授黃嵩立說,議題重點很多,他希望司改會議能「找到促進改革的方法」,確立方法學,在會議後,司改仍能不斷進行。
中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謝世民則表示,雖然司改會議只是諮詢性質的會議,但他希望大家能秉持「有最佳答案」的精神討論,讓司法正義體系成為可以「自我完善化」、「純粹化」的體系,也期待這是最後一次的司改國是會議。
研究司法心理學、也在法庭協助鑑定工作的馬來西亞籍的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趙儀珊說,她關心弱勢被害人在司法程序遇到的困難,期待公平正義的司法。
原住民代表陳旻園:國家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導致族人對司法非常不信賴
鄒族青年、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執行長Yapasuyongu'e Akuyana(陳旻園)是這次司改會議共101名委員中,唯一的原住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