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魏國的邯鄲淳著有《寓林折枝·煮簀》一篇,原文如下:
漢人有適吳,吳人設筍,問是何物,語曰:「竹也。」
歸煮其床簀而不熟,乃謂其妻曰:「吳人轣轆,欺我如此。」
這就是「漢人煮簀」這個成語的典故由來。簀(ㄗㄜˊ),是竹席的意思。轣轆(ㄌ一ˋ ㄌㄨˋ)形容車輪滾動的樣子,這裡比喻性格狡詐圓滑,彎彎繞太多。中原有人到吳國,吳國人上了道筍做的菜,中原人問是什麼東西,吳國人回答說:「竹子。」中原人回家後,就把床上的竹席煮來吃,卻怎麼也煮不熟。於是對妻子說:「吳人真詭詐,這麼欺騙我。」眾人皆知竹席,當然不能拿來吃,可是卻有人不查明事物道理,誤以為竹蓆亦是竹子,於是也想跟著回家「大快朵頤」一番,其後果如何,可想而知。後人便用「漢人煮簀」來比喻生搬硬套,不懂得活學活用的行為。
沒想到時至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年金改革版的「漢人煮簀」情節,卻也真實上演了。
報載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林萬億於3月1日邀集學者專家召開「基金管理專案會議」,討論相關基金績效與投資報酬率等問題。會中達成4點共識,第一是基金的監督跟管理應做合理區分;第二為基金管理單位的人事要有彈性,待遇應提升,現在比照公務員的待遇是偏低的,缺乏誘因;第三,各基金海外投資比例高,要有效管理海外投資;第四,減少政治力介入基金管理,降低各方限制,讓專業可以發揮最大效用。針對上述第二點,會中有提出行政法人、財團法人,甚至是公司制度的不同主張。
年金改革自官方版方案公諸於世之後,軍公教勞無不群情譁然,箇中緣由眾多,不一而足。但其中一直有一項所謂的「改革」是主事者一直著墨甚少,甚至有種想瞞天過海、便宜行事之嫌,那就是關於各個保險及退休基金的經營管理問題。這次終於看到主事者願意多關注一下基金的績效問題,這是一件好事,可是看完上述「基金管理專案會議」會後的結論,筆者卻有種隔靴搔癢、頭痛卻醫腳的感覺。
這些結論不正是歷年來長期存在且顯而易見的弊端嗎?主管單位也常常述及這些問題癥結,可是改了幾次了,還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只有空泛的口號,沒有確實的實際作為;再者,這樣改革,有否切中問題要領?還是一樣下錯了藥方呢?光一個行政法人的建議,主事者似乎以為如此「改革」便可以解決長期以來以公務員操盤各個基金,導致績效不振的弊病?錯,沒有深刻切實地了解行政法人化的內涵與優缺點,卻只想依樣畫葫蘆,將國外某些採取行政法人經營管理的基金模式,照樣複製、貼上,原班人馬搬到國內來,這樣子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恐怕會更加惡化原本岌岌可危的基金破產危機。殷鑑不遠,我們附近的鄰國─南韓的退休基金管理便是採行行政法人的方式,結果日前才爆出政府黑手依然可以深入、介入基金的管理跟運作,因而迸發重大違法情事,嚴重影響基金受益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