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胡淑雯、童偉格編選首部白色恐怖小說選,要讓過去成為此刻

2020-02-22 13:00

? 人氣

白恐小說選集耗時1年編輯,收錄30篇共跨時70年的作品。(翻攝自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

白恐小說選集耗時1年編輯,收錄30篇共跨時70年的作品。(翻攝自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

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不少人想起卡繆(Albert Camus)在小說《瘟疫》(La Peste)的經典名言,醫生李爾(Bernard Rieux)說:「能夠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小說中,主角藍柏(Raymond Ramburt)緊接著問:「什麼叫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李爾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件事情應該做,而我們剛好比較擅長。」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發起,胡淑雯與童偉格耗時逾一年,從兩百本作品中挑出三十篇小說,收錄橫跨七十年的文學寫作,編選成四卷的《讓過去成為此刻》,這是台灣第一本以白色恐怖為題的小說選集。

收錄橫跨七十年的三十篇小說

這套小說收錄的作品最早是吳濁流於一九四八年發表的〈波茨坦科長〉,描寫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官員貪腐、軍紀敗壞,人民生活陷入痛苦。最新的則有黃崇凱於二○一七年發表的〈狄克森片語〉。

四年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舉辦一系列人權與文學相關講座,「這是我們舉辦轉型正義相關講座以來,第一次有那麼多年輕人來。」時任中心主任的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說,文學號召了過去與未來,吸引來年輕一代。

陳俊宏於一七年接任館長,近年致力於以文學與藝術為媒介,推廣人權議題,這與胡淑雯的想法不謀而合:「多年來,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分地被藍綠政治動員成兩極化意識形態的對決,我們要如何脫離這種對峙?我覺得是文學跟藝術。」

關於白恐時代印象,胡淑雯說:「最劇烈的是調教口音,我的舌頭像是被修剪過的。」(柯承惠攝)
關於白恐時代印象,胡淑雯說:「最劇烈的是調教口音,我的舌頭像是被修剪過的。」(柯承惠攝)

書名「讓過去成為此刻」引用自猶太詩人策蘭(Paul Celan)的詩句。童偉格指出,策蘭精通德語,然而他和雙親曾遭德國納粹關進集中營,因此反對文學僅用來記錄傷痛,或昇華成被簡化的正義,而是要補足歷史的留白。

台灣歷來不乏有人整理出版本土涉及政治議題的小說。如作家林雙不於一九八九年出版《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師大國文系教授許俊雅在九六年編輯《無語的春天》,還有研究當代台灣文學的學者邱貴芬教授在二○○六年編選《台灣政治小說選》。最近一次的相關選集是近十五年前,白色恐怖文學的採集與整理依舊付之闕如。

被修剪過的舌頭與司令台時光

出版小說選的春山出版社的總編輯莊瑞琳寫到:「有一種經驗,發生時沒人知道那是什麼,之後因長期不允許談論,使歷史記憶顯得模糊、破碎,繼續壓抑或者否認、遺忘;在更往後,有了談論的契機,卻往往陷入追溯的困難,以及與當代經驗的糾葛,甚至引發新的衝突爭論,這樣的經驗就是白色恐怖。」

可見白色恐怖面臨雙重死亡,不僅事情發生當下遭噤聲,長時間的歷史空白也使得討論陷入困難。到底過去是什麼樣態?如何呈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