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阿拉伯之春」如何成為敘利亞的腥風血雨?

2017-03-13 19:11

? 人氣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透過敘利亞紀錄片,談阿拉伯之春為何帶來敘利亞的腥風血雨。(曾原信攝)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透過敘利亞紀錄片,談阿拉伯之春為何帶來敘利亞的腥風血雨。(曾原信攝)

前《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現任《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1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以她親身經驗分析為何國際組織對於敘利亞內戰束手無策?為何追求民主的「阿拉伯之春」會變成地球上最大的人道災難,造成超過40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70312消失的敘利亞紀錄片
紀錄片《消失的敘利亞》。

2010年從突尼西亞吹起的民主之風拂向周邊的埃及、利比亞、葉門和敘利亞等國,這場被形容為春天的民主化運動卻也如春天般倏忽即逝,各國獨裁者為了鞏固權力展開武裝鎮壓,衝突在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演變成內戰,生靈塗炭。然而,2011年格達費(Muammar Gaddafi)領導的利比亞政府軍2月展開血腥鎮壓,不到一個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軍隊便介入,10月格達費就被處死,為何敘利亞內戰拖了近6年各國卻都束手無策,任憑災難延續?

20170312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談紀錄片敘利亞紀錄片。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談敘利亞的人道主義災難。(曾原信攝)

周軼君表示,一名英國外交官曾告訴她,北約組織要介入戰爭有三個前提:一、是否有人道主義問題,二、出兵能不能解決問題,三、會不會造成鄰國動盪。敘國內戰的確符合前兩點,然而第三點的狀況卻與利比亞截然不同。她說,「格達費在國際上是一個沒有朋友、非常令人討厭的人,攻打利比亞不會有人反對,還有人會讓路,讓你悄悄地去推翻他。但敘利亞就不同,左邊有伊朗右邊有俄羅斯,北約不願意面對這麼複雜的地緣政治,即使內心同情,但政治上而言,北約不能夠出兵。」

20170312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談紀錄片敘利亞紀錄片,會場也有穆斯林聽者。
《端傳媒》國際新聞主任周軼君談敘利亞紀錄片,會場也有穆斯林聽者。(曾原信攝)

追求民主的心願   成為阿拉伯國家的浩劫

20170312巖震生談紀錄片敘利亞紀錄片。
嚴震生談紀錄片敘利亞紀錄片。(曾原信攝)

受邀主持此次《思沙龍》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美國與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嚴震生則回顧在阿拉伯民主革命後,除了突尼西亞成功轉型,葉門、利比亞和敘利亞都發生內戰,埃及則出現反革命。再從《自由之家》的自由指標及「和平基金北非中東國家脆弱國家/失敗國家指標」來看,也可以發現這些阿拉伯國家在經歷革命後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加脆弱、動盪。

阿拉伯之春:一次由網路發起的中產階級革命

探究目前敘利亞問題,必須從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講起,由於當時阿拉伯國家普遍實行專制統治、政治體系僵化、政府侵犯人權又貪汙腐敗加上國內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致使人民不滿走上街頭,革命因而爆發。

周軼君指出,發起阿拉伯民主化革命的並非社會上的下層階級,而是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熟悉網路且世俗化。面對這群新世代的年輕人,政府卻仍採取舊時代高壓、威懾的極權統治,是造成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埃及抗議者在今年4月15日一場街頭抗爭中叫喊著反總統賽西(Abdul Fattah al-Sisi)的標語,埃及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則施放催淚瓦斯驅離逮捕抗議人群。(美聯社)
埃及抗議者在一場街頭抗爭中叫喊著反總統賽西(Abdul Fattah al-Sisi)的標語,埃及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則施放催淚瓦斯驅離逮捕抗議人群。(美聯社)

不過,中產階級被認為是追求安逸、穩定的族群,又為何會走上街頭抗爭?對此,周軼君表示,這與中產階級增加有關。過去社會人口結構是由少數的上層階級、少數中產階級和大多數的貧困階級人口所構成,然而根據巴黎的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在2012年發布的《2030全球趨勢》(Global Trends 2030)指出,全球中產階層將從現今的約20億人增加到2020年的32億人和2030年的49億人,而研究人預測,2030年全球總人口料將略高於80億人。換言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中產階層人數將超過窮人。中產階級重視個人自由、尊嚴和法治等基本價值,將大大影響整體世界的發展。

另一方面,中產階級對生活中不公正、不公平的感受,經由網際網路的放大效應,變得更為強烈,也是讓他們走上街頭的理由。

「均質化」、「非有機」的複製型革命

周軼君說,同樣是抗議示威,歐美國家在1960年代興起的反資本主義、反戰運動,卻遠比阿拉伯之春更加多姿多彩。當年反戰風潮席捲整個歐美,文學、藝術和時尚等都受到影響,相較之下阿拉伯民主革命卻顯得乏味又無趣,也沒有深層的觸及社會文化。她詢問歐洲的學者專家,有人認為,阿拉伯國家和歐洲的文化本來就不一樣,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不過,也有人指出,這樣的對比其實是網路化所造成。

一名突尼西亞小女童在阿拉伯之春5周年紀念活動中合掌(美聯社)
一名突尼西亞小女童在阿拉伯之春5周年紀念活動中合掌(美聯社)

由於網路發展,使得革命消息傳播快速,人們可以迅速複製模式,卻也造成革命的「均質化」,所有地方的行動看起來大同小異。1960年代在歐美的運動是一種「有機」的革命,彼此雖然不知道革命的模式,反而在不同社群中漸漸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思想、一種新的歌曲和聲音,透過網路傳播,模式快速複製,卻使得阿拉伯民主革命像風一樣,雖然強勁,但來得快也去得快。

不過,周軼君仍認為,雖然阿拉伯之春吹拂的革命之風已過,「但風吹過仍會留下痕跡,因為它終究吹開了許多心靈,也很難能再次被嚴嚴的關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