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屬太陽能產業的寶德能源宣布破產,銀行團昨日召開會議討論如何確保債權。雖然企業「人來人去」屬正常,但寶德的破產,既像是「如興案」、又似「慶富案」,因為不但政府的國發基金等官股資金有投資在內,現在是血本無歸,官股8大行庫也全踩中這個地雷。
國發基金為提升國內太陽能產業原料自製率,協助國內太陽能廠商降低對國外結晶矽原料之依賴,在2014年就投資寶德能源7億元;之後的寶德建廠與營運情況並不佳,但2017年時,國發基金還是再拿錢參與現金增資。而且,政府相關企業與基金,不僅國發基金投資,還有中鼎工程、耀華玻璃、中技社、中華電信旗下的中華投資都參與寶德的投資,總計政府和國營事業持有寶德約3成股權,也是公司最大股東。
寶德破產官方要承受的代價不僅於直接投資部份,還有貸款部份。再一次,在配合政府政策、支持與發展綠能產業的大帽子下,由兆豐銀行擔任主辦行的聯貸案中,公股行庫紛紛加入,結果就如慶富案一樣,一出事8大行庫無一倖免。
外界估計,國發基金等公營企業的直接投資部份,損失金額在30億元左右;另外有120億元的聯貸損失,就要由參與的銀行團承擔,8大行庫全在內、各依比例認列承攬;單是兆豐一家在寶德的曝險就有22億元,兆豐金1月獲利19.2億元,全部拿去塞這個狗洞都不夠。
這是繼1年多前、國發基金負責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後投資如興公司出事後,國發基金再次踩中地雷。而如興是號稱規模達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成立後,國發基金投資的第一家企業,結果「眼光精準」、馬上出事。今年才年初就有寶德出事,外界一定會懷疑、也擔心:如興、寶德後還有誰?後續還會有多少地雷?
而從幾個失利的投資案看,政策確實有必須檢討與修正之處。一個是政府帶頭投資的作法,即使現實上無法全然根絕,也必須克制、儘量減少,因為,坦白說,政府部份實在不是適任與合格的投資人,搞風投沒那麼容易。
再來是如果政府基金真要選標的投資,那就回歸專業作,不要再要依照「配合政策」的大帽子作投資,因為所謂的「政策」,一部份是政治意識型態主導,另外有部份更是政客的利益;而且一旦政府基金被迫要配合政策後,自然會有符合政策方向的濫投資案上門,而且背後動員各種政治勢力─如興案的投資很明顯就有政治壓力存在。
拿掉配合政策大帽子,也同樣適用於公股行庫。這次寶德出事,從政府基金、公營企業再到8大行庫無一倖免、全部中標,原因就是無邊無際的配合政策帽子,把所有人都圈進去。政府當然該讓各行庫在免除政治壓力、拿掉政策大帽後,獨立而專業的評估是否貸款,否則就是類似慶富案、寶德案一樣,一個地雷就可以讓8大行庫「一路哭」,而不是「一家哭」而已。
另外一個值得檢討的是:蔡政府把綠能當成要全力支持與發展的產業,但現實未必如此美好:國內原本加入太陽能產業的幾個科技大廠其實早已陸續退出產業;留下的太陽能廠也是處於虧損、裁員的困境中。單是去年就先發生太陽能龍頭茂迪裁員近千人,接著是大同集團的太陽能廠綠能倒閉,再來出現聯合再生裁員事件─而聯合再生這家由3家虧損公司合併的新企業,還得到國發基金挹注45億元哩,理由當然也是「配合政策」。
至於國外歐美先進國家的太陽能產業路上,更是堆滿著倒閉企業的屍體。這個不計代價、盲很推太陽能、綠能的政策該修正,更不能再把資源往裡面砸。在政策修正前,那些負責基金、公營企業的投資決策,還有負責批核貸款案的公股行庫的負責人,還是多點專業、少點政策與政治,慶富案顯示的是出了事,還是得自己了、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