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醫療科技評估制度需要納入病友團體聲音

2017-03-27 06:00

? 人氣

健保新藥收載給付流程導入醫療科技評將近10年,這10年來,大部分民眾或是病友團體,對醫療科技評估相關制度仍相對陌生,醫療科技評估也未普及成眾所皆知的公民知識或常識,其主因為,醫藥相關議題涉及高度專業之知識,若需將高度專業化的知識轉化成「大眾、平民語言」,對執行醫療科技評估者的研究人而言亦是一種挑戰。若二代健保的基本精神是擴大並普及讓公民、病友參與,那麼醫療科技評估執行者則有其義務使用大眾式的平民語言宣傳醫療科技評估制度。政府部門若須讓更多公民或病友團體參與並瞭解醫療科技評估,則有以下幾點建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醫療科技評估是決策者與科學證據間的橋樑,醫療科技評估之執行者應具有廣宣能力,

如何使用平民語言讓大眾知道「什麼是醫療科技評估」?

醫療科技評估雖有其專業的證據導向作為協助健保署新藥給付的決策參考(是決策者與科學證據間的橋樑),但醫療科技評估也是一種「參考品的選擇比較」。若以民眾語言宣傳何謂醫療科技評估,就類似,在資源有限下如何取捨需要的東西。例如:當預算只有壹萬元的狀況下,欲添購智慧型手機,那能選擇的產品有哪些?初步會先收集想購買的手機清單,針對清單再做評量(各種功能評估),在只有一萬元的預算條件下,可購買的品項有哪些?我們把這種挑選的過程,配合自己足夠的預算,評量出一個在有限的資源下的可添購的產品,這個過程就是醫療科技評估介入的方法;對醫藥品是否納入給付,所支持使用的方法學就是「醫療科技評估」,它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技能方法,其運用在藥物、疫苗及醫療服務之健康照護上,藉以解決健康問題及提高生活質量。

醫療科技評估的執行者在廣宣給何謂醫療科技評估,所能使用的語言大概就是使用日常上的共同經驗做分享,大眾理解這樣的訊息後才有足夠的能力再往下理解何謂醫療科技評估報告。醫療科技評估的執行者應建購一套「教戰手冊」或「方法學」,這套方法學若普及,大眾才能理解自己對醫藥的相關知識,有基本的知識之後也才能為自己權益發聲。時代不同,臺灣政府單位人員應思考使用平民語言宣傳公共政策。

為什麼公民/病友團體參與醫療科技評估變得重要?

過去醫療科技評估的重點訴求為「科學證據」,此科學證據泛指在其專業的科學討論之中,雖然以證據為導向的健保給付決議值得支持,但由於現實狀況下,所有臨床試驗所能收集與比較的證據皆為量化(療效、安全性,以及生活品質)的數據,缺乏質性的臨床證據,因此,臨床專家和病人與照護者的聲音可以填補缺乏質性證據的缺口,這是為什麼在共同擬訂會議上要聽取病人團體聲音及公民參與醫療科技評估執行的重要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