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生態中,最冷門受到關注與討論的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宗教信仰。眾所周知,在臺灣地方政治上,大部分地方型政治人物,基本上都是以佛道混合的宗教信仰為主,這部份除了自身的信仰、家庭與社會等因素外,以佛道混和的宗教信仰是地方政治人物為了爭取選民認同,不得不從事的理性選擇。
主要原因即在於很大部份是來自於政治利益上的需要,主要就是以佛道混合信仰的信徒是選舉上選票的來源之一,且是最重要的票源,因此在選舉過程中,政治人物必要的跑攤行程,就特別要聚焦在積極參與宗教場合的活動,即基於這個理由。
簡單來說,在臺灣,一個人想要從政,特別是當基層的政治人物,幾乎沒有選擇餘地,就得要參與各種宗教廟會活動,爭取信眾的支持,這在臺灣地方政治中幾乎成了一種常態。
觀察屏東地方政治人物的宗教信仰特色,除原住民外,可以細分閩客之別與佛道之別,先說佛道之別,地方政治人物在佛教與道教信仰表現在程度差異上,信仰佛教可能在於自己的確有修行的需要,而信仰道教則除了同樣的修身理由外,還有就是將其當成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而在閩客之別上,客家政治人物特別明顯在信奉三山國王與義民廟,媽祖信仰以筆者在客庄趴趴走的觀察經驗看,在客庄並不是那麼普遍,但也不是那麼絕對,像是客家人居住的內埔,信仰中心內埔天后宮就是特例。
初步的觀察是,在閩庄,政治人物最多就是以媽祖與關帝廟信仰為主,特別明顯是沿海的閩庄有盛大的媽祖祭典,而靠山居住的客庄卻幾乎沒有。另有學者提到觀世音是閩客共同的佛道混合信仰神祇,但我在屏東客庄卻少看到以觀世音信仰為主的宮廟。
整體來看,佛教是閩客共同信仰,而在道教方面則有比較可區分的差異。不過這些都是我粗略的想法,不過屏東閩客之間的信仰不同透露出其間的生活方式確實不太一樣。第一,宗教活動可看出,閩客族群在屏東還是有地域之分。其二,宗教信仰是一種生活態度,地方政治人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投入宗教事務,這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宿命。
接著第一點說,屏東的政教關係,在歷史上除了常討論的派系侍從主義,一種基於地域性的差異而形成政治意識形態差異雖不大,但宗教信仰卻呈現出相當不一致的宗教多元主義性質,繽紛豐富且精彩,比如東港王船祭、潮州三山國王慶典。
東港王船祭有很獨特的「祭祀圈」,這種宗教祭祀圈是清朝在台灣統治時期很少數的正式制度,繁複的祭祀制度也是台灣宗教史中,很突出的特色,像是客家人的廟三山國王廟就沒有像迎王祭有這麼繁複的制度。
祭祀圈就是地域特色,迎王祭祀圈有角頭制度,角頭就是地域上的大老廟,像主祀溫王爺的東隆宮就是角頭廟,角頭廟要輪流負責接待每個來東港巡狩的「千歲」,也就是負責「千歲」的繞境,像2015年已未科的角頭廟鎮靈宮(註:筆者曾在此長大)就負責接待四千歲。
另一方面,宗教多元主義更可在屏東平埔族中看出端倪,雖然平埔族最重要的神是祖靈,然而他們也對日月、星辰、河川等大自然多所崇拜。且屏東平埔族也有祭拜媽祖、關聖帝君與三山國王等神祇,主因在平埔族生活因夾在強勢閩客文化之間,拜神習慣也深受閩客族群的影響。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