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會有誘因讓你分心!不需「即時」查看信箱:《專注力協定》選摘(4)

2020-04-10 05:10

? 人氣

分心讓你無法達成目標。分心可以是任何行為,這個行為會讓你遠離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分心讓你無法達成目標。分心可以是任何行為,這個行為會讓你遠離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變得心無旁騖

有一個永遠都在分心的人,古希臘人把他神格化了。因此,當某個東西讓人極度渴望卻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候,我們將其形容為 tantalizing,這裡用的就是他的名字。這個故事是這樣子的,坦塔洛斯(Tantalus)被他的父親宙斯懲罰,被驅逐到了冥府,在那裡,他發現自己在一池淺水中勉強地站立,身旁有一棵樹,樹上的果子已然熟透,在他頭上晃動著。這樣的詛咒感覺還滿慈悲的,但是每當坦塔洛斯試圖摘取果子,樹枝就會移開,永遠都搆不著;當他彎腰想喝口清涼的水時,水就會退去,所以他永遠無法止住飢渴。坦塔洛斯的懲罰就是永恆地渴望,卻永遠得不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你得稱讚古希臘人的這些寓言故事,很難再更精確地體現人類的狀況了:我們總是在追求著什麼:更多的錢、更多經驗、更多知識、更高的地位、更多的什麼。古希臘人認為這只是身為一個易犯錯的凡人所背負的其中一項詛咒,於是他們用這個故事來描繪我們永無止境的欲望,以及其所擁有的力量有多大。

思考、煩惱。(圖/pixabay)
我們總是在追求著什麼:更多的錢、更多經驗、更多知識、更高的地位、更多的什麼。(示意圖/pixabay)

引力與分心

想像一條線,這條線代表你一天中所做的每件事的價值,愈往右端,愈有價值,愈往左則是價值愈低。

光譜的右端是引力(traction),這個字是從拉丁文trahere 來的,意思是「牽引;拉」。我們可以把引力想成是生活中牽引我們向前的行動。左端則是分心(distraction),是與引力相對立,一樣從這個拉丁文字根來的,這個字的意思是「把心思拉走」,分心則是干擾我們,讓我們無法向著願景中的人生前進。所有的行為,無論是向引力或是向分心靠近,都是被誘因所驅使,這個誘因可能來自內在或外在。

《專注力協定》配圖(即時信箱篇)。(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內在誘因從內部給我們暗示,我們感覺肚子在叫的時候,就會找零食;冷的時候就會找件厚外套來讓自己暖和一些;而當我們傷心、孤單、壓力很大的時候,可能就會打給朋友或是所愛的人來尋求支持。

另一方面,外在誘因則是環境裡的暗示,告訴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像是叮叮噹噹的提示音和鈴聲,促使我們去查看一下信件、點開一則新聞快訊或是

接個電話。外在誘因也可以是其他的人,像是一個路過我們位子、停下腳步的同事;也可以是某樣物品,像是電視,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讓我們產生打開它的念頭。

電視(示意圖/pixabay)
外在誘因也可以是某樣物品,像是電視,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讓我們產生打開它的念頭。(示意圖/pixabay)

無論是被內在或是外在的誘因所推動,所產生的行動若不是讓我們靠近更遠大的目標(引力),就是反其道而行(分心)。引力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分心則讓我們離目標愈來愈遠。

當然,挑戰在於,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事物,目的就是讓我們分心。如今,大家發現自己跟手機形影不離,但這只是最新型的障礙,自從電視入侵生活開始,大家就在抱怨電視有著讓大腦停止思考的力量。而在這之前,是電話、漫畫書還有廣播,甚至文字的書寫也受到指責,怪罪其創造了「學生靈魂裡的健忘症」,蘇格拉底是這麼說的。雖然有些跟現在的誘餌相比之下,看起來無聊透頂,造成分心的東西從以前就一直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以後也會繼續如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