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逝世五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紀念這位了不起的通才大師和偉大先知。 我去年去了巴黎最富盛名的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終於有幸看到鎮館之寶、舉世聞名的超級名作——〈蒙娜麗沙〉(Mona Lisa)⋯⋯周圍一大堆拿著相機的遊客集體創作的行為藝術。
很可惜,去年台灣似乎沒特別為這位文藝復興時期橫空出世的大師舉辦展覽,所以我去年暑假路過英國倫敦時順道去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參觀「Leonardo da Vinci: A Mind in Motion」的特展,見識到他對各種物體運動的手稿,包括水流、機械、人體等等,他把各種觀察應用到工程設計以及畫作中。
現場見識到他大量手稿,雖然僅僅是他所有手稿的冰山一角,但已經讓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他對大自然持續不懈的好奇心,充滿孩童般的驚奇感,簡直就是滿到漫出來。手稿上繪著各種對流體運動、星體運動的觀察,極為注重細節,並且配有他那鏡像書寫密密麻麻的筆記文字。
儘管以前已經在一些展覽見識過那些先知般的手稿,還有根據他的設計建造出來的模型,我仍再次深深被他探索知識精神的旺盛而感動!他觀察入微和深入思考箇中原理,為知識而追求知識,其中不少解釋後來被科學驗證是正確的。極為大量的手稿,一定是他無時無刻都在探索自然之道的累積。是什麼樣偉大的心靈,能夠這麼毫不設限、永不疲憊地熱愛大自然的知識?
要好好認識這位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大師,就要讀讀這本《達文西傳》(Leonardo Da Vinci)──這本書的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也是《賈伯斯傳》作者。
500 years after his death, Leonardo da Vinci is still an enigma. So, we talked with Walter Isaacson, biographer of figures like Einstein and Steve Jobs, to get an exclusive insight. https://t.co/m5dtuMAeWI
— Architectural Digest (@ArchDigest) May 3, 2019
丹.布朗(Dan Brown)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當然是個虛構故事,但這本關於聖杯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等等常被基督徒視為異端理論的小說,讓及〈蒙娜麗沙〉和〈最後的晚餐〉(L’ultima cena)爆紅到嫑嫑。
〈蒙娜麗沙〉曾經極具戲劇性的失而復得。1911年8月20日,曾在羅浮宮內擔任油漆匠的佩魯賈(Louis Béroud)閉館時偷偷潛入儲藏室,趁隔天週一休館時神不知、鬼不覺地取下了〈蒙娜麗沙〉,藏於大衣內竊出羅浮宮。館方直到8月22日才發現〈蒙娜麗沙〉遭竊,進行一周閉館調查,並祭出高額懸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