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蔣介石是臺獨教父嗎?

2017-04-09 07:10

? 人氣

1954年9月,毛澤東發動第一次臺海危機,作為他不斷革命的一環,以阻止美國與臺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9月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來臺北與蔣介石會談。蔣要求立即締約,並主動表示,沒有美國的同意,他不會實行反攻大陸。1954年11月2日,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杜勒斯開始在華府會談《共同防禦條約》細節,臺方主張條約適用範圍應包括臺澎金馬在內,美國則堅持只包括臺灣島及澎湖,美國不願為保衛外島而戰,但也不願看到中共以武力攻取外島;臺方再三保證,除有限的自衛外,國軍對中國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必先取得美國同意,雙方對大原則很快達成協議。難怪杜勒斯當時告訴英國外相艾登,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會把臺灣和大陸分開來,隨著時間進展,會使雙方可以接受「兩個中國」,而且兩者都可能成為聯合國成員。林孝庭教授認為,《共同防禦條約》使雙方結為正式的軍事盟邦,這個重要條約讓蔣介石在臺灣,獲得了堅實的安全與外交基礎,然而無論國民黨人士喜歡與否,此條約的內容、精神與適用範圍,讓國民黨所宣稱代表的中華民國僅局限於臺灣一隅的格局,逐步永久化與固定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58年10月21日,第二次臺海危機發生後,杜勒斯來臺灣與蔣介石磋商,兩人在臺北發表歷史性的「聯合公報」。在公報中,杜勒斯因「金馬與臺澎防務有密切關聯」而作公開協防承諾,同時警告中國不要再做出挑釁的動作;蔣介石則首次宣示「光復大陸主要武器為三民主義之實施,不憑藉武力為反攻復國之主要途逕」,實際上放棄武力反攻國策。

據說,蔣介石晚年常盯著巨大的地球儀。
蔣介石晚年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態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前景和外交安排,他明確地把臺灣的國防戰略從反攻大陸的進攻戰略調整為保衛臺灣的防守戰略。(資料照,多維新聞網提供)

 

蔣介石晚年試圖改變中華民國國家戰略,逐漸在心態上和戰略上接受「兩個中國」的前景和外交安排,他明確地把臺灣的國防戰略從反攻大陸的進攻戰略調整為保衛臺灣的防守戰略,希望中華民國能偏安於臺灣一隅。1969年8月3日,蔣介石接見美國國務卿羅吉斯,羅吉斯問及,中華民國是否欲進攻大陸?蔣坦白地回答:「吾人目前甚至尚無自衛之能力。... 共匪一旦向我進攻,吾人無法維持二、三日之戰力」。 當時臺灣防衛力量非常薄弱,蔣介石高喊「反攻大陸」,實際上唱的是虛張聲勢的「空城計」。1969年12月8日,蔣介石聽取美國中央情報局解放軍導彈發展報告後寫道:「匪中程導彈至此程度,不僅對我軍事戰略與方針應重新變更,而且對我外交政策亦有重新考慮與決策。」他在重新思考軍事戰略與外交政策後,1970年1月4日,指示國防部長黃杰,參謀總長高魁元兩個月內完成「擎天部隊」案,即「反空降作戰標準規定」。1971年1月19日,蔣介石上午主持軍事會議備戰報告,下午再次聽取美國中央情報局「匪導向飛彈與飛機進步」的報告。蔣在日記中寫道:「現在建軍備戰之計劃與實施工作均以自立自主為本,自有獨立作戰生存發展之道,切勿有依賴他人為求存之念。」蔣介石晚年,為臺灣的國防安全,殫精竭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