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綠電市場能否成為政府再生能源目標的關鍵力量

2020-03-31 05:30

? 人氣

每發1000度綠電所獲得的綠電憑證,增加一般企業購買綠電的意願。(柯承惠攝)
作者認為,目前綠電相關政策仍未見清晰時間表與細部規範,現階段來自減碳的刺激尚未浮上檯面。(資料照,柯承惠攝)

當前較為可惜之處在於用電大戶綠電義務規範中,僅納入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用戶,以契約容量之10%為綠電容量義務,並透過躉購價換算出未達標之4.06元/度代金。其中的潛在問題在於:(1) 參與者太少,不論買方過少或賣方過少皆容易形成壟斷或價格操作,單一或少數的參與者即可撼動整體市場,例如台積電即是單一的巨額買家;(2) 10% 要求偏低,多數廠商可以自行於廠房設置太陽光電,並沒有促進實際進入市場購買的需求;(3) 由躉購價所換算的代金天花板偏低,且多數廠商也將預期未來隨著躉購費率調降該價格會隨之降價,致使市場價定錨效應;(4)目前規範企業須於2025年達標即可的期程過長,雖然有提早達標的1~2%獎勵,卻使得多數買方處於「不急」的觀望態度,加上第(3)點,使需求方不願在現階段投入相關規劃與簽約。上述的問題衝擊了綠電市場的賣方(開發商),因需求方延緩決策或意圖控制市場,使開發商目前亦難有持續投資再生能源的決策,將可能拖緩台灣整體發展的步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趨勢對台灣再生能源當然並非好事,不論是太陽光電、風電、地熱的開發皆需1~2年時間,若現在未能達成投資決策或讓開發商看見足量的市場,啟動相關規劃與投資,於2024與2025年時亦難以有瞬間爆發的成長,反將造度供需不平衡狀態的市場失序,屆時仍需面對和現況一樣「企業買不到綠電」、「綠電商看不到誘因」的處境,而綠電市場政策將陷入白忙一場也無能達標20%的窘境。

*作者目前任職於英商睿思再生能源公司(RCG),過去有多年企業永續發展顧問經歷,輔導國內大型電力業以及科技業永續發展,並主要關注國內外企業碳管理以及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學歷為台大地理系學士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碳管理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