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過去,龍應台前年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時,重提「舊文」,不迴避二十年的變化和當年文章引發的爭議,她以「在大航空母艦旁的一葉扁舟」形容星港台,航母轉一度,就足以掀起滔天大浪,新加坡的優勢是做為獨立國家,可以更理性冷靜的處理這個國際關係,港台則糾結艱難許多。對她曾經自豪的民主自由,她這麼說:「新加坡的自由,大家都公認太少;台灣的自由,大家認為太多;但我認為這不是自由多少的比較,而在於對自由與紀律誰能拿捏的最好,這叫成熟─公民素質的成熟。」
從陳唐山到龍應台,從公職到文化人,不論是基於義憤或對文化的思考與堅持,都有其前提;對比之下,不論是為了推銷台灣觀光,或者演講展現台北執政榮光,柯文哲的講題是「改變台北,先從改變文化開始」,台北市政府官網上的標題是「柯文哲:堅持價值信念比政策更重要」,柯文哲貶人以揚己的作法,恰恰與他彰顯的「價值」相反,柯文哲並無此自覺,但當場被吐槽後,立刻轉換面貌,回應表示台灣的國際化遠遠落後香港,GDP落後星國,經濟在吃老本…。
柯文哲甚至不知道,當他說香港沒有自由的靈魂的時候,其實香港曾經開中國自由獨立報業之先河,兩岸對峙而威權統治的殖民香港是左中右各路言論的匯聚地,還有,別忘了佔中主題曲《海闊天空》:「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香港的悲愴就在於不肯禁錮放縱不羈的自由靈魂。
回溯這二、三十年,台灣吃老本的何止經濟?台灣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不也在吃老本?當柯文哲演講中大談東南亞諸國羨慕台北可以突破種族、意識形態與政黨包袱,「台灣的民主、自由、多元、開放,已經變成亞洲的新價值」,他可能落入當年讓龍應台難以忍受的星國外長之言的境地,誰能代表「亞洲新價值」?實在難說,但肯定不是柯文哲說了算,台灣經濟陷入悶局,這是事實,然而,即使台灣窮得只剩下自由民主,這個自由民主還是值得我們珍惜,只是,敝帚自珍可也,別再吃他國豆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