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致柯文哲─除去殖民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2017-04-15 06:00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對「去蔣化」持不同意見。(顏麟宇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對「去蔣化」持不同意見。(顏麟宇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反去蔣化,表示「我看你不順眼,就把你幹掉,這樣的做法無法解決台灣問題,並反問這樣有助社會更和諧、團結嗎?」署名台灣建國工程隊男子四月九日凌晨又展開行動,選定新北市新店戒治所前的蔣介石銅像執行「斬首行動」,並再向柯文哲嗆聲,指柯文哲是不願見到加害者被清算的偽善者。當然,斬首或可議,但去蔣化絕非僅只是表淺地「看你不順眼」,當波蘭等東歐國家拆光所有共產時期的銅像,我想請問柯P:我們有什麽理由保留戒嚴時期的威權符碼?這是台灣民族的自我解放之路,除去威權符碼與殖民烙印,走向清晰明確的新國家之建構,批判當是必經之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二二八事件已屆七十周年,本土政權終於全面執政,一三七萬頁的國家檔案全面解禁,眼看真相越明,加害者已清晰可見,統派的社群網頁,不但沒有一絲同理心與歉意,仍困獸猶鬥,直呼「和解共生,拒絕消費二二八」「冤冤相報,重回威權時代」「吃果子拜樹頭,沒有兩蔣,台灣早被赤化」「請問台灣的主體文化或文化主體是甚麼?」(他們顯然要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文化的根)。蔡總統十月文告強調:「台灣曾走過族群對立與國家認同對立,提醒了過往民主之路的漫長啊!」是漫長啊!七十年了,然,走過族群對立了嗎?

認同之路之所以糾纏停滯,因為從未做好轉型正義

近日蔣廟去留再掀波瀾,扁執政時將蔣廟改成台灣民主紀念堂,馬執政後旋即改回,蔣廟前常上演著統獨對歭,而統與獨的對立似已滲透於台灣人日常生活中與心靈之深處,讓台灣國家在糾纏停滯中原地踏步,耗廢國力,我們不禁要問總統民選也已二十年了,何以認同此路仍是佈滿荊棘?猶記一九九八年我出版了《認同與記憶》一書,此刻回想,心真沉痛!前進的步履太慢,換黨執政又洗刷重來,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因為我們從沒有在文化上下過功夫,真正用心做好「轉型正義」。而文化與教育扎根的工作,需要時間,更需精密的戰略,步步為營,才能逐步尋回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我們珍惜今日這沒有經過流血革命的民主果實,台灣已轉型為成熟的公民社會。多元文化的能量及公民團結的力量一直是台灣進步的動力。然而,四百年來的殖民史,台灣成了喪失歷史記憶的一群人,每日的生活中:從使用的錢幣到節日、路名、國花、國旗、國歌、公共空間存有的圖像……其文化符碼都難脫殖民意識,呈現的是台灣人精神上的斷層。要「台灣人往前看,忘記過去?」但威權烙印卻時時存在,如何往前?如何達到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

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