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致柯文哲─除去殖民符碼,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2017-04-15 06:00

? 人氣

柯文哲市長於蔣廟去留上表示:「歷史就是歷史,有時候留著,也可以提醒我們有過那段歷史。」問題是怎麼留著?留著怎麼教孩子?這一代的青少年都念過台灣史,他們當然會質疑為什麼在民主時代,還隨處可見威權時代的符碼?一面紀念二二八,一面放任劊子手的圖象時刻存於生活中,難道精神分裂?這個國家該如何往前走?東京大審、紐倫堡大審,人類的價值在淬煉中呈現,德國的轉型正義去東德化,亦是步步為營,在困難中完成。沒有經過批判的文化,不是真正沉澱的文化,轉型正義的陣痛是必然的,但不做,永遠無法達成族群的和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的民族性一直是寬厚不記仇的,當蔣家第四代蔣友柏提到:「若一個人死後多年,人們覺得他是偉人、替他建紀念堂,那沒問題。」相較蔣萬安猶是統治者的心態,不肯道歉,我們認同並接納蔣友柏先生為第一代台灣人。台灣這片土地上充滿了祖先打拼的血汗故事,台灣人終究盼望作自己的主人,在這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英雄?這是為什麼我們會認同蔣渭水而不是蔣介石?為什麼我們會為八田與一塑像,而不是蔣介石?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凱達格蘭大道而不是介壽路?當然銅像、路名只是符碼之一,但想想看:台灣人從小到大,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了多少不屬於台灣的精神圖騰、歷史圖像……?而今台灣人只是想找回自己的歷史記憶。

重塑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就從地方政府做起

「記憶」,是凝聚族群情感的膠著劑,也是重建主體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認同」最根本的思維基礎。欣見台南市長賴清德為湯德章故居舉行掛牌,並將他遇難的日子三月十三日,訂為臺南市正義與勇氣紀念日。蔡總統一再強調兩岸應「維持現狀」,同時又說:「為了讓國家真的「脫胎換骨」,新政府會一步一腳印。」當然我們能理解「維持現狀」是說給中國聽的,但對內真要一步一腳印地建構台灣主體意識,這個國家才能「脫胎換骨」。

找回台灣民族的記憶,重建屬於台灣土地的人文圖像,是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重塑屬於台灣土地的歷史圖像,就從地方政府做起,效法台南市,移除蔣銅像、改路名、為各縣市二二八英烈建碑……這都是地方政府能做的。接續去蔣化後,就是建構臺灣國家的歷史圖像,而教育部、文化部也該努力朝此目標前進:補助文學、戲劇、電影等創作者創作屬於台灣土地的故事,將烈士們的故事,列入歷史及語文課本。二十一世紀台灣在社區營造,生根土地走出自我的同時,不能再「維持現狀」,殖民符碼必須一步步除去吧!如此才能展現台灣國家的文化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