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調為「全球大流行」一個半月以來,截至4月22日已有29國確診人數超過萬人,其中不少先進國家「後發先至」,大量病患使得醫療體系幾近癱瘓;即使先前被廣泛讚譽為「超前部署」的亞洲國家,亦不乏「下半場失守」的錯愕局面。在病毒擴散、群聚感染的地區,禁足、停工、封城等降低社交接觸的作法,幾乎已被證明是「必要之惡」。由於人員物資停止流動,對於產業鍊乃至於消費端都造成嚴重停滯,全球經濟也遭受空前打擊。
噩耗此起彼落之時,全球都在關注還要多少時日才能解除封印、回歸正常,在疫病遠未結束之際,世界更需保持冷靜。風傳媒回顧全球大流行「關鍵三月」,在起源地中國武漢之外,歐、美、亞八個代表性國家在疫情爆發前後,各自做對了哪些事、又曾在哪些決策失守?針對近期確診人數攀升的地區,那些成功壓平疫情曲線的國家又有何範例可供參考?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新冠病毒廣泛流行的國家,也是此次抗疫期間第一個限制全民行動自由的西方國家。該國新冠肺炎病例增長速度自3月8日逐漸放緩,邁入4月後,每日新增病例數逐漸減少,意味著義大利經過一個月痛苦的全國封鎖之後,終於如願「壓平曲線」。
破釜沉舟 封鎖全國
義大利2月下旬出現超級傳播者,疫情流行曲線急速上升,3月10日宣布全國封鎖,6千多萬人口失去大部分行動自由,以換取國家恢復健康活力。以民主國家來說,義大利做到這種嚴格限制民眾自由的地步,顯然已經無路可退。
羅馬「國際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阿爾卡羅(Riccardo Alcaro)告訴《今日美國》(USA Today),除了嚴加封鎖措施之外,已經想不到義大利還能如何亡羊補牢。他補充說,如果曲線最後沒能壓平,那麼只有兩種解釋,第一是「病毒感染範圍比我們想得還要廣泛」,另一種可能是「我們採取的封鎖措施還不夠徹底」。
從各種數據來看,義大利疫情流行曲線從急升、3月22日達高峰(單日新增6557病例)、接著趨於平坦,共花費3到4個星期。在3月6日至7日之間,義大利的總病例數增幅為26.9%,此後幅度逐漸變小,4月14日至4月15日僅增長1.6%,比3月16日至17日增長病例12.6%還要少得多。
義大利公共衛生專家不敢大意,官方數字不包含沒被發現的輕度症狀或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是曲線二度上揚的潛在變數。倫巴底大區一家診所醫師卡薩尼(Lorenzo Casani)告訴《時代》(Time):「我們壓平曲線,也看到希望,但直到隧道盡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不過曲線趨於平緩仍是很重要的成就,因為證明封城措施確實有用,患者減少也能減輕醫院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