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舉三個例子。第一,關於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問題,台灣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贊成台灣加入聯合國,不論是用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名義;同時,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強烈贊成。但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卻完全不提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問題,讓許許多多的人非常失望而滋生怨懟之情。第二,從去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到今年即將舉行的「台北世大運」,台灣代表隊都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與,不因民進黨完全執政而有任何不同;第三,關於所謂「鳥籠公投法」的修法,這是「政治體制」(political regime)或政治體系基本權力遊戲規則的改革,歷經馬執政八年迄今,蔡政府欲蓋彌彰的拖延修法,也讓無數支持者逐漸失去耐性。
關於「改革不得其法」的問題。蔡英文去年520就職演說,獲得廣大民眾掌聲,強化了改革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但為何到今天,掌聲卻逐漸變成噓聲或嘆息聲?原因無他,就在於改革的手段與方法有問題或不確定。其實,去年520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只提到要改革「什麼」,卻完全不提將「如何」改革時,就已埋下禍根了。人民原則上會歡迎任何有意義的改革,但爭議通常會出現在「改革的手段或方案上」。
當新上任的總統在台上大聲疾呼改革,例如「我們要進行年金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這種改革、那種改革」時,人民當然是掌聲如雷;但一旦涉及具體的改革方案時,就會爭議四起。負責任的總統在宣布改革的同時,一定也要宣布將「如何」改革,並取得多數人民的同意和支持。但蔡政府的決策風格是「兩階段處理」,先拋出「要改什麼」,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再拋出「要如何改」。國是會議的頻頻召開就是「事後研議」、「且戰且走」、「中無定主」、「舉棋不定」或「髮夾灣」,也難怪爭議四起,社會共識難以形成;改革優先順序錯亂,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完全執政將滿一年的倒數時刻,民進黨執政核心應正心誠意地三問自己:「核心價值是否依然清晰?施政是否不夠全面?改革是否不得其法?」,並進一步找尋應興應革之道,才是釜底抽薪之計,才對得起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如果放任手下一股腦地搞「自我防禦性」的文宣或民調作為,不思自我反省檢討,那和馬英九團隊有何不同?那也必將作繭自縛,繼續沈淪,不知伊於胡底了。
*作者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