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最近這句話引起海峽兩岸一陣熱議。其實,張志軍這一類色厲內荏的話,台灣人聽多了,一點都不稀奇,也沒什麼感覺。十七年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聲嘶力竭的恫嚇說「台獨不會有好下場」,結果是臨門一腳,助了阿扁一臂之力,護送他進入總統府,當了總統。張志軍最近充其量也不過是在覆誦朱鎔基這句話而已。這足以顯示,中國當局對台灣的態度,一如往常的鴨霸,一如往常地顢頇僵化,一如往常地漫不經心,一如往常地抓不到重點。
持平而論,蔡英文政府上台迄今,從用人到政策,小心翼翼,不碰認同政治,不碰統獨問題,不搞正名制憲,不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連鳥籠公投法的修法都扭扭捏捏,獨派人士已經受不了她了,說她搞台獨,其實是無的放矢,冤枉她了。沒錯,今天台灣人民有八成以上有台灣認同,有八成以上廣義台獨支持者,極少人有興趣和中國統一,更不要說接受中國統治。今天台灣與中國越走越遠,問題出在中國專制極權,且看不到未來有一絲絲自由民主的希望,和台灣一點關係也沒有。
四年多前,台灣兩岸統合協會辦了一場台北會談,邀請兩岸具代表性學者和官員與會,包括孫亞夫、余克禮、周志懷都出席,大家共聚一堂面對面坦誠地交換意見,坦白講,那是一次愉快的經驗。針對兩岸如何建立認同互信,我當時提出了一些看法,到現在仍然適用,簡化歸納如下:
第一,關於認同這東西,我們都同意那本質上是一種感情,一種歸屬感。事實上,感情(Affection)乃是政治過程的核心價值。但感情不能用錢買,更不能霸王硬上弓,否則一定是徒勞無功。感情,必然是在你情我願,完全自由的狀態下發生,斯德歌爾摩症候群除外。從另一種角度看,人與人之間或群體與群體之間要形成感情,必須經由某種追求、溝通、扶持和體諒的過程。感情是建立政治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要素。而命運共同體的感覺通常是由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積學習得來的,太多、太刻意、太露骨的政治動作只會摧毀它。沒有認同,就沒有命運共同體。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第二,有人擔心目前兩岸人民之間或主要政黨之間嚴重缺乏命運共同體意識,擔憂到睡不著覺。我覺得大可不必如此。目前兩岸人民之間嚴重缺乏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勿寧是自然的,合理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其間有極複雜的歷史因果,不是怪教科書或怪所謂「去中國化」政策,就可解釋清楚的。
第三,我認為走向獨立的台灣主流民意的形成,除了因兩岸百年來分立分治因素外,最主要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和理性化所造成。當然,這和中國在同一段期間總體政治發展上缺乏自由化、民主化,以及對人權的嚴重摧殘有絕對的關係。就大方面來講,我覺得惟有中國自由化、民主化才能在根本上增進兩岸認同與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沒有這樣的認識、覺悟和決心,是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目前兩岸的分歧,談「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更只是緣木求魚,不可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