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物派」拓闊了極簡主義的純粹性:《藝術100關鍵詞》選摘(3)

2020-05-24 05:10

? 人氣

物派是一種源於日本的藝術流派,特色在於真實且單純的呈現材料特性。圖為一馬賽克藝術作品。(資料照,曾廣儀攝)

物派是一種源於日本的藝術流派,特色在於真實且單純的呈現材料特性。圖為一馬賽克藝術作品。(資料照,曾廣儀攝)

物派是日本流行於1968年後的藝術流派,「物」(Mono)這個字的意思是指「物體」或「東西」,也就是用石、木、紙、棉、鐵等基礎材料,真實且單純的呈現材料特性的藝術流派。藝評家峯村敏明(Minemura Toshiaki,1936年~)認為物派是日本重度工業化後的結果,也是1954年「具體派」(Gutai)的延伸,同時受到了美國極簡主義(Minimal Art)、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地景藝術(Land art)及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物派最早出現在関根伸夫(Nobuo Sekine,1942~2019年)於神戶須磨離宮公園的作品:《位相–大地》(La phase),他在公園的地上逐步挖掘出深度兩米七的柱狀坑洞,同時也在旁邊捏造高度兩米七的土圓柱,這種簡單的挖掘、堆建的手法,指涉了大地與物件的相互關係,兼具陰(負)與陽(正)的形體,而在這件作品在最後,関根伸夫在將土圓柱回歸到它原本所屬的大地。

物派專注於表現原材料本身的魅力,如水的流動性、石頭的硬度等,透過物件存在於不同的環境,進而改變不同的形態,這樣的空間與物件的相互依存關係,深受日本佛教的觀念所影響,即所有事物的狀態都不只是其本質所散發出來的,而是每一種面相,都是由緣生緣滅所造就的結果,因此物派同樣也能接受作品的偶然性和多義性,美國的偶發藝術(Happening)與物派多少也在這樣的理念中相互借鏡。

構成物派的成員有:李禹煥(Lee Ufan,1936年~)、關根伸夫(Sekine Nobuo,1942年~)、小清水漸(Koji Enokura,1942~1995年)、菅木志雄(Susumu Koshimizu,1944年~)、榎倉康二(Kishio Suga,1944年~)、吉田克朗(Katsuro Yoshida,1943~1999年)、成田克彥(Katsuhiko Narita,1944~1992年)和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1936~1998年)。

藝術家李禹煥是物派的關鍵理論家,他出版了《超越存在於虛無――関根伸夫論》與《場.相.時》等書,建立起「物派」的基礎美學理論。由於物派使用的是自然的物體,他們認為物質本身便能解釋自身,是無法被複製、模仿的。藝術家榎倉康二發表他的物派理念:無限之地(Jokyo)時,便解釋了物派的寰宇視野,他認為物派是超越了語言、與他物銜接上真實的關係,是無法多做解釋也無需再分解的。物派的藝術家們堅持著以純粹的眼睛探索世界與環境的關係。

儘管物派在七十年代中後期稍微式微,它仍是藝術史上的知名東亞藝術流派。物派拓闊了大地藝術、極簡主義等流派的純粹性,並更加注重現成物、大量生產的商品以外的「物」的可能性。

《藝術100關鍵詞》書腰
筆者黃可萱新作《藝術100關鍵詞》書腰(資料照,華茲出版提供)

*作者黃可萱,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畢業。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的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及《藝術的歷史》。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藝術100關鍵詞》(華滋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