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戲,與「入戲」相反,指演員的表演跳脫常軌。演員出戲,會令觀眾意外傻住,或眼睛一亮。2000年後,台海問題裡的台灣,從不曾「出戲」過,那是因為中美關係相對平靜。
現在中美交惡,新冷戰時代隱隱成形,台灣會較出戲點嗎?
簡單說,即便從台灣的角度看未來,無論是全球化經濟變動或地緣政治變動,看點都不在台灣,我們只有隨著世界浪潮載沉載浮而已。
因此,實無需將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看得太重要,選前個人就曾說過,無論是蔡英文,韓國瑜或郭台銘,注定是平庸總統。但真要細看,「郭台銘總統」可能還比其他兩位要有點戲梗。
注定的平庸,原因在美國,道理很簡單,以趨勢論,只要中美關係持續惡裂化,美國就不會允許台灣出現頭角崢嶸的領導人,讓自己手中的「台灣牌」打不順手。而蔡韓二人都不具有叛逆性格,突破型思維與膽識。郭台銘還有些,但也不敢玩得太兇。
要讓台灣有方向性地脫離平庸,甚至出戲,有兩個古老的選項,賭一把,推動統一或獨立。
兩岸關係上,一見民進黨政府打擦邊球,就有不少輿論努力踩剎車,出發點相信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一心求和平。這種主張一定得有人喊,但可能吶喊的人心裡也清楚,此舉終究是徒勞。
從去年投票結束那一刻開始,兩岸關係的主要觀察點就不再是台灣,因為此岸已然明確了「球路」,也就是完全倒向美國。態度至今未明的是對岸,包含中美關係在內,全世界真正盯著的是中國大陸怎麼回應嚴峻的外在環境。
故而,比起台灣520,接下來的大陸「兩會」,才是萬眾矚目的焦點。
沒有人知道最具象徵意義的ECFA會不會斷,但如果對岸衡量全局後,仍決定「維穩」的調子,ECFA確實可能不會斷,但會不會出現「有感的調整」?就不一定了。
什麼是「有感的調整」?舉例,免關稅的農漁產品今後出口大陸,產地一律得打上「中國台灣」。
這種回應,形同將球丟回台灣,斷與不斷,皆由台灣執政黨扛起全責。如此則符合此前「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基調,得罪台灣人民的事,北京讓民進黨去做。此類策略屬於經濟層面的「逐步內地化」。
當然,這只是隨舉一例,以台灣對大陸在經濟上的高依存度,其他的手段還多的是,在此就不詳列。
至於軍事上與外交上的施壓,大概率會更形嚴峻,不過,台灣人民對軍事外交的外部壓力,向來有渾不在意的傾向。
520前,幾名綠委想在法條上「去統一」化,虛晃一招而已,根本不值一提。國民黨學聰明了,「後果自負」不阻擋。兩岸學界實無必要在此臉紅脖子粗真當一回事。美國沒批准,台灣連這種小動作都不會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