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去世的消息傳到手機時,我正帶著些許惆悵剪輯志村健的youtube影片,如果你問我對此二位的辭世,何者較震撼?實話說,是志村健。
我這個世代,是歌舞昇平的世代,個人主義勃發的世代,消費文化風行草偃的世代,年輕時根本不知什麼叫做失業,房價與薪資比也尚在合理範圍,整個社會充滿向上的希望。在21世紀來臨前15年,當時的年輕人鮮少關注政治,恐怕比現在還少,大部分人安逸於中產階級生活,較積極的人則一門心思就是想突破中產障礙再上一層樓。
因此,關於郝柏村這個人與那些事,至少個人是相對無感,相對地,志村健出神入化的搞笑表演,帶給我不少歡笑時光,而那個志村健最活躍的時代,至今仍是鮮活的記憶。在2000年以前,台灣的娛樂性節目型態與搞笑方式有很大比例抄襲自「志村流」,對年輕觀眾而言,說台灣90年代是「志村時代」也不為過。
在「放心消費」的90年代,日本的消費文化覆蓋台灣,「哈日風」隨之而起,而志村健對這座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同一時期,代表國民黨舊勢力的「郝柏村們」,在政治思潮與社會風氣解放的趨勢下,則屬於「被翻頁」的歷史。
郝柏村在國民黨遷台後,畢竟是一個重要人物,活了一百零一歲,走過抗日,二戰,國共內戰,韓戰,美蘇冷戰,又在台灣軍界與政界核心,人生閱歷自然也比常人豐富。所以媒體行禮如儀地細數人瑞故事,有的是題材,但我這種年紀的人,「為郝離世強說愁」就未免太假。
以歷史眼光來看,當然會有人說郝柏村的離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不過在我這個世代看起來,在95年郝退隱之後,「那個時代」便已是老黃曆。「那個時代」是什麼時代?可能有老國民黨員認為是「反共復國」思想的時代,但我會解讀為民族主義,集體主義,國家主義的時代。
50年代美國談及台灣時會強調「民族主義的福爾摩沙」,到了志村健活躍的80後期-90年代,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集體主義在台灣迅速式微,取而代之的就是歌舞昇平表象下的本土化,與(美式)民主化。用另一個角度看,在我們被志村健逗得哈哈大笑時,奮鬥的時代過去了,內耗的時代來臨。相對地,大陸卻以不盡相同的方式,跳躍式崛起,展現另一種華人奇蹟,此消彼長,以至如今。
以意識形態論,郝柏村堪稱根正苗藍。親美,卻不太服氣美國,反共,卻堅持中國統一,百分百「中華民國派」,對黨的忠誠至死不渝。雖然因與李登輝不合而曾離開國民黨10年,但李登輝的國民黨在他眼裡並不是國民黨。哪怕是連戰的,馬英九的國民黨,在郝標準下也都不那麼「國民黨」,因為在對共產黨與美國的態度上,21世紀的國民黨路線不完全與郝柏村的路線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