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是香港三年制高中的核心科目之一,2009年起成為高中必修科目,2012年成為香港中學生進入大學必考科目之一。去年《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年輕人佔主體的一波波抗議活動,有香港建制派政界人士及中國官方媒體歸咎於通識教育「教壞年輕人」。
香港建制派議員梁美芬接受BBC中文採訪表示,過去一年的抗議活動中,有一半的年輕人都是受到通識科影響上街。應對目前狀況的辦法是,將通識科改為選修科目,同時通識科老師應該接受品德審核和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但有學者對BBC中文採訪稱,通識教育對香港學生有政治啟蒙的作用,香港政府未來改革方向極可能著眼於消解這種啟悟能力。
「無掩雞籠」與偏頗歪理
林鄭月娥5月11日接受《大公報》採訪稱,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廣東話用語,指沒有蓋的雞籠,雞能自出自進),一定需要有人把關,年內會講清楚要如何「處理」通識科。
她還表示,有人有心在校園內傳播失實、偏頗的歪理,除了通識之外,其他科目也會「被滲入」,例如中文、英文等。
林鄭月娥隨後還回應專訪內容稱,並沒有說要「整頓通識科」,也無意批評現今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但過去一年社會對教育的關心是聽得到看得見。至於會如何處理通識科,有待課程專責小組完成工作及考慮社會看法後再決定。
立場親民主派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發聲明要求特首立即收回言論,稱林鄭的指控嚴重踐踏教育專業,旨在製造白色恐怖和為進一步以政治干預教育鋪路。
「教育界一直克盡己任,不論是通識科或是其他科目教師,也是本著專業及客觀的凖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學校管理層亦以同樣精神領導教師團隊,絶對並非所謂『無掩雞籠』。」聲明稱。
香港教聯主席黃錦良認為,通識科有改善空間,因其無固定的教材及考評規範,而且近年社會太過鼓吹政治化,政治化的教材容易滲透到教學中,如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等。但他覺得,現在討論「殺科」為時過早。香港教聯立場更傾向建制派。
「政治啟悟」
香港圍繞通識科的爭論焦點主要在於,它是否推動或鼓勵學生上街抗議反對政府。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研究公民教育多年。他對BBC中文指出,通識科對香港學生有政治啟悟的作用。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用不同的科目和方法推動公民教育,有的用歷史科,有的用社會科。梁恩榮說,目前在香港中學階段,通識科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載體。
回顧歷史,他認為香港的公民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戰結束至1984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需要香港去政治化,淡化任何與政治有關的教學工作;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主權移交明朗化,香港開始緩慢發展代議政制。殖民地政府開始讓課程,特別是公民教育政治化,開始教授一些相關政治知識;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由於中央政府刻意要將香港定性為非政治化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特區政府有一種把公民教育再次去政治化的趨勢,在淡化政治因素的氛圍下,公民教育納入了更多非政治性以及與道德相關的內容;而2009年,香港政府推出通識教育科,卻誤打誤撞地成為香港公民教育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