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共和派與保皇派的鬥爭之外,共和派內部與保皇派內部也因為政治路線的差異,或者擁護對象的不同而彼此之間砍得刀刀見骨。所以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軍隊擄走之後,保皇派內部對於究竟是要繼續拿破崙建立的波拿巴王朝(House of Bonaparte),還是恢復大革命之間的波旁王朝(House of Bourbon)都沒有辦法達成共識。
然而在保皇派們不知道該擁護誰擔任皇帝的時候,巴黎市內的工人階級卻打著反抗普魯士的旗號起來造反,成立了名為巴黎公社(Paris Commune)的極左派政權。這個政權組織了30萬人的國民自衛軍,既威脅到包圍巴黎的普魯士軍隊,也同時妨礙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生存。保皇派與共和派於是聯手組成國防自衛政府,並與普魯士軍隊攜手鎮壓了巴黎公社。
由於這個國防共和政府,是由巴黎公社之外所有不同派系的法國人共同組建而成,參與者涵蓋了左右兩翼。既然連保皇派自己都無法達成由誰來當皇帝的共識,左右雙方決定先在法國成立實施共和制的政府做為一個臨時的配套方案。之所以將其稱為第三共和,就是為了要繼承1792年法國大革命後成立的第一共和還有1848年二月革命後成立的第二共和之法統。
正如第三共和國第一任總統梯也爾(Adolphe Thiers)所言,第三共和是為了確保法國不分裂的產物。打著共和國旗幟的同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也保存了帝國時代取得的海外殖民地。由於第三共和在確保法國統一方面表現傑出,還帶領法國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回了割讓給德國的失土亞爾薩斯-洛琳,一雪了普法戰爭的恥辱。這個妥協的產物,也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法國政府。
極左與極右勢力的興起
雖然在維持法國統一團結的共識下,左右兩派的溫和份子從19世紀末開始就接受了第三共和的安排,但是雙方內部的激進勢力卻始終存在。右翼勢力得到軍方與天主教會支持,左翼勢力則深受勞工階級歡迎,雙方都有難以撼動的社會基礎。可是直到1931年經濟大蕭條以前,由於法國民生發展還算過得去,極端的左派或者右派都難以形成影響力。
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響,法國共產黨於1920年誕生,但是絕大多數的法國左派並不支持激進的暴力鬥爭路線。主張讓東南亞和非洲殖民地獨立的法國共產黨,被多數法國人視為蘇聯顛覆本國的第五縱隊,在政壇上毫無影響力可言。至於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黨,基本上代表的則是中小企業的利益,並非真的獻身於社會主義運動,哪怕是最溫和的社會主義運動。
背後代表軍方和天主教勢力的右派,雖然根深蒂固的反對共和國,但是他們的領銜人物貝當(Philippe Petain)元帥,卻又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中率領法軍擊敗德軍的民族英雄。軍方打從普法戰爭失敗以來,就把德國視為法蘭西民族的頭號敵人,希特勒所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也得不到右派主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