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以廣義的定義來說,其實促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回顧過去,從荷蘭發明信貸概念、到英國的延續使用,「信用經濟」促成了資本累積的便捷、軍隊打造的完善與國家建設的穩定,的確可說隻手改寫了西方國家近代發展的歷史。因為信用的出現,人們願意相信對方而延遲報酬的立即給付,使商業活動出現時間性的拉長,而間接促使金融投資、信用貸款、商業協作等活動的出現。
身為全世界金融法規最完善的國家,美國講究信用文化早已作為商品滲透到人民生活中,信用報告體系也建立在民眾根深蒂固的信用意識基礎上。因此,美國傳統的三大民營信用局:TransUnion、Equifax和Experian,透過法律的規範及監管單位的制衡掌管了近2億人的信用資料,每年出售的個人信用報告達到6億份,年收入超過100億美金。
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在申請貸款時至關重要的信用分數之查詢數量暴增,而創造了廣大的市場需求;然而藉由傳統機構查詢的手續麻煩且收費高昂,再加上部份族群因不曾持有信用卡或申請學貸而缺乏信用歷史,因此無法累積信用歷史而難以申請信用卡或貸款。市場需求的龐大再加上傳統渠道的落後不便,替創新者提供了絕佳的切入市場機會。
終結麻煩的利器-Credit Karma
Credit Karma正是體認到上述種種不便而應運而生的產物;創辦人希望利用互聯網提供更加便捷的免費信用查詢,並可在用戶查詢信用時,順便推薦信用卡或商業貸款。而秉持著互聯網時代重視UX與Community的精神,Credit Karma也設有關於信用卡/貸款申請流程的評比與社群中討論的評價,使消費者們可以自行在Credit Karma上的社群中討論並互通有無。
不僅如此,Credit Karma還向用戶提供免費報稅業務、幫用戶找到忘記認領的帳戶餘額、尚未申請的各種補助等服務。而在近年的佈局中,Credit Karma也開始提供資產整合及統一帳戶管理的服務,可說成了消費者的「個人信用管家」。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剖析,Credit Karma的運營模式首先整合金融相關業者(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的方案資訊,再獲得用戶的授權同意,由Credit Karma付費給合作的信用機構(Equifax和TransUnion)來取得用戶個人信用資訊。
之後一方面由Credit Karma提供信用報告等自有服務,或推薦來自合作業者的客製化金融方案給用戶;另方面金融業者則需付推薦(廣告)費用給Credit Karma,成為其主要獲利來源。獲得推薦方案的用戶,便能申請信用卡、貸款或融資保險等,開始累積或改善個人信用歷史,同時用戶也需按照選用的金融方案,支付相應費用(如卡費、貸款或保險)給與Credit Karma合作的金融相關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