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年46歲的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在家鄉休士頓下葬。他上月在被捕時窒息身亡,記錄拘捕過程的影片震撼全球,引發大規模反種族歧視示威。
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的葬禮9日在德州休士頓一個教堂舉行,他的棺木稍後將運至他母親下葬的墓園,長眠母親之畔。
當日的家族私人追悼會在可容納2000人的教堂舉行,鑒於新冠疫情,佛洛伊德的家人邀請了500名賓客,包括政治家、民權運動家和名人,座次安排將符合社交距離。
休士頓8日曾舉行公眾瞻仰儀式,數千民眾向佛洛伊德的棺木致意。此前,在他去世的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與出生地北卡羅來納州都舉行了追思會。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形容,佛洛伊德之死是「美國歷史的重要拐點之一」。
曾夢想「改變世界」的非裔青年
佛洛伊德1973年在北卡羅來納州出生,成長軌跡與許多在貧困與暴力中艱難成長的非裔美國人不無相似。
佛洛伊德年少時,父母分居,母親找了新男友,帶著孩子們定居德州休士頓的貧困社區。
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快報》採訪他的家人與兒時好友得知,在附近的街上看見被槍殺的屍體,或是聽說年輕女孩在小巷中被強姦,都是不足為奇的常事。
佛洛伊德一家由於需要養育五個孩子,生活比周邊鄰居們更為困苦,常以香蕉和美乃滋三明治果腹。不過,佛洛伊德的弟弟感懷,當年家中雖然不寬裕,但家人之間充滿愛意。
儘管生活中充滿暴力與貧困的掙扎,佛洛伊德的童年似乎帶著明亮的底色。
8歲時,他的理想是成為最高法院的法官。
他的小學老師近日公開了佛洛伊德當年的作文,他以童稚的字跡寫道:「當人們說,『法官閣下,他搶了銀行。』'我會說『坐下』,如果他沒搶,我會讓守衛釋放他。然後我會用錘子敲桌,全場每個人都會安靜下來。」
字裏行間流露著小佛洛伊德對公正與正義的追求。那時沒人能預料到,30多年後,他將以悲劇性的隕亡,激起全世界對公義的呼喚。
作為家中長子,佛洛伊德是家族的驕傲,他是兄弟姐妹間第一個從高中畢業、升讀大學的。在中學時期,他專注打橄欖球與籃球,從不在街頭惹事生非。
同學記得佛洛伊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會成為一個大人物,我會做與眾不同的事,我會改變世界的。」
當年的籃球隊教練形容他是個樂觀快樂的「平常人」。如今,緬懷他的親友稱身高1米93的他為「溫柔的巨人」。
走入歧途的「溫柔巨人」
在佛洛伊德身上,能看到許多出身貧苦的非裔美國人的影子,他們奮力通過教育與工作,脫離暴力與貧困的原生環境,但卻一再遭遇生活的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