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譽觀點:番膏入課綱

2017-06-18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的宣示與道歉都若有似無,請實質執行「番膏入課綱」在課綱內,誠實面對過去歷史,反省與挑戰現有的認知,是奠定台灣前進的基石。圖為2016年國慶日原住民表演。 (取自中華民國讚國慶臉書粉專)

作者認為政府的宣示與道歉都若有似無,請實質執行「番膏入課綱」在課綱內,誠實面對過去歷史,反省與挑戰現有的認知,是奠定台灣前進的基石。圖為2016年國慶日原住民表演。 (取自中華民國讚國慶臉書粉專)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府的宣示與道歉都若有似無,請實質執行「番膏入課綱」。對原住民族一知半解,卻常常消費原住民文化,是台灣常見的現象。在課綱內,誠實面對過去歷史,反省與挑戰現有的認知,是奠定台灣前進的基石。在課本中會看到「出草」,也要能看到「番膏」,呈現平衡與多元面相的歷史,才能讓現在的社會真正從認識、反省,然後相互尊重、多元共生。同樣身為阿美族青年的筆者,誠摯建議並會竭力推動,在社會轉型的大方向上,持續促進族群更多的認識與和諧。不僅口頭上的總統向原住民族道歉,而是實質的將「番膏」加入課綱,還原台灣多元的原生史觀,讓全台社會透過義務教育,認知早年的族群態樣。畢竟先有認識與自省的第一步,才能邁出真正相互尊重的下一步。

什麼是番膏?

至於何為番膏,以下簡介。明、清至日統時期,在台灣開墾的漢人有吃原住民的人肉和內臟(番下水),並將吃剩的人骨,熬製成藥膏(番膏)的風氣,這風氣在當時的台灣相當難以禁止。胡傳(字鐵花,胡適的父親)曾任台東直隸州知州(現花東地區,清領區域的最高官員,正五品),其所撰《臺灣日記與稟啟》一文中有記載相關事蹟:「民殺番,即屠而賣其肉,每肉一兩值錢二十文,買者爭先恐後,頃刻而盡。煎熬其骨為膏,謂之『番膏』,價極貴。」

大正十年(1921年)任台南地方法院通譯官的片岡巖所著《台灣風俗誌》(陳金田譯, 民76, P.632),標題「番肉」中,記載漢人習慣吃原住民人肉的史實:「南投廳埔里社以北鄰接番地,住民若殺一個番人時,舉庄都來慶祝,將番人首級插上槍尖…打鑼鼓歡呼遊行各庄…有人將番人屍體寸斷煮熟,然後切片分給每一個人吃…」。《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也發現幾篇食番肉的紀錄。顯示直到日統時期,台灣漢人仍有食番肉的習俗,而且還有很多料理方法,除了番肉,還有番膏、番鞭、番下水等。

《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第一期,李嘉鑫所寫的「漢人獵殺台灣原住民當食補秘史大公開」一文中所述:

「清代時,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貨品之中,有一樣就是以水缸包裝的原住民醃肉,從台灣鹿港出口到廈門,據說非常搶手。1875,吳光亮率領清軍打通從水里翻越中央山脈抵達玉里的八通關道路,......在開路過程與奇美社人爆發激戰,清軍以詭計盡屠奇美社人,史稱奇密番討伐之役(或稱大港口事件),根據部落耆老口述,當時吳光亮所率領的廣東飛虎軍,同樣也將所擊斃的阿美族壯丁烹煮食盡。在日治時代菸酒尚未公賣前,......有一次他搭乘渡船溯淡水河至大溪收取貨款,剛好遇到隘勇獵到一位原住民,隘勇將整個原住民屍體放入鶯歌鎮特產的陶製大水缸內,四周圍以柴火加水燉煮,並以每碗肉、每碗湯多少文錢的價格兜售,先父也因為好奇而買了一碗肉吃,記得當時筆者曾詢問先父,人肉滋味如何,先父答說:人肉鹹鹹,......」。引自台灣原住民電子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國譽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