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現代許多國家過度專注於GDP數字的成長,其原因乃肇因於消費主義的盛行、人類物質慾望的膨脹。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去掉物質的渴望,我們所追求、寄託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GDP成長上癮症
現在來談談我們的社會為何沉迷於GDP成長。原因在於消費主義的普及,及貧富不均所造成的緊張,而這些又根源於人類的物質欲望。
雖然現在的我們比古時候的國王富有,但我們太容易陷在消費主義的跑步機上,不斷透過買東西來尋找身分、歸屬感和自我轉變。為了跟上時代,為了不落伍,我們追逐物質,一次又一次買不停手。如我們在第三章中所討論的,佛洛伊德的侄子愛德華.伯納斯,發現叔叔的心理治療在某個治療上非常有錢途─購物成癮治療。伯納斯的說服方法,亦即現代有名的「公關」,改變了全球的行銷界,且在二十世紀中使消費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媒體理論家約翰.伯格在其著作《觀看的方式》所說:「宣傳不單是一堆競爭文字的集合,其本身就是種語言,用來提出相同的提案……其向我們每個人宣揚買東西可以改變我們及我們的生活。」
GDP成長,真的過得比較好?
我們有機會擺脫二十世紀遺留給我們的這項陋習嗎?對此,某些政府,例如瑞典、挪威和魁北克,已禁止對未滿12歲的兒童投放廣告(下意識認為廣告對成人是公平的遊戲), 而法國的格勒諾布爾(Grenoble)與巴西聖保羅(Sao Paulo)等城市則禁止造成「視覺汙染」的街頭廣告看板。
在此同時,鎖定網路族群的網路廣告如雨後春筍,在高科技消費研究的助力下,將個人化行銷推向更複雜及更侵略的境界。同時,廣告牢牢固守其大位,在街頭、學校、社群媒體和新聞媒體無處不在,成為地方政府獲取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也是免費網路服務和新聞媒體的財源,使國家與數位公地在財務上依賴市場不眠不休的勸誘廣告。
如何扭轉消費主義,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支配金融和文化,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高潮迭起的心理劇之一。
社會亦被認為沉迷於GDP成長,因為社會認為GDP成長有助緩解氾濫的貧富不均緊張。社會往往認為GDP不斷成長是必要的,因為GDP成長可創造出「價值是正數的經濟」,使每個人變得更好。依據廣泛的說法,當經濟這塊大餅變得越來越大時,富人較有可能接受政府課徵再分配稅,好用來投資公共服務,因為富人認為繳了稅後,拿回家的錢還是跟以前一樣多。但有些人則基於完全相反的原因而認為持續的GDP成長是必要的,因為GDP成長可永久延後再分配的需要性。1970年代時,美國聯準會理事亨利.沃利希(Henry Wallich)說:「成長是收入平等的替代品。只要有成長,就有希望,而這使得大幅的收入差異成為可以容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