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在今年「漢光33號」電腦兵推後提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作戰和建軍指導。對此,前海軍潛艦上校王志鵬認為,軍方目前推動的潛艦國造政策,就應該配合這項建軍指導,他建議應改為打造500噸的近海型潛艦20艘,才能真正符合「濱海決勝」的作戰需求,如此不僅可省一半的造艦時間和預算,從造艦技術上考量可行性也較高。
潛艦國造目前雖才開始起步,仍在合約設計階段,因構型未定,海軍至今未曾公開說明希望獲得的潛艦噸位。但據了解,海軍內部針對國造潛艦提出的作戰需求,目標是獲得1500噸到3000噸之間的中小型近海防禦型潛艦。
方官員指出,海軍至今未公開國造潛艦的噸位,是因為要先評估能獲得什麼樣的潛艦裝備和商源,才能進行新潛艦的功能計算和設計規劃,設計完成後潛艦的購型和噸位才會明確;不過若單論作戰需求,海軍希望獲得的是1500噸以上的潛艦,從未考量建造500噸以下的小型潛艦。
潛艦國造走向 轉為建造近海型小潛艦?
對於潛艦國造走向應轉為建造近海型小潛艦的意見,軍方官員說,若從造艦技術考量,這個方向不是不能討論;但如從作戰需求上來說,小型潛艦的性能除會受到台海洋流的影響,還有潛深、速度和航程等性能限制。
國軍退將中少數支持潛艦國造政策的前參謀總長霍守業也認為,因台海水深才百公尺,並不利於潛艦作戰,要國造潛艦,就不會是要用在台海,他贊成國軍裝備要盡可能自製,並根據作戰需求建軍,但畢竟各軍種有各自的作戰任務和思維,還是要想辦法看三軍聯合作戰要怎麼打。
前國防部長李天羽則認為,潛艦在2、30年前的時代,確實是屬於戰略嚇阻的武器,但在現今武器科技發展下,潛艦能在台海作戰中發揮的戰力效果恐怕微乎其微,當然擁有潛艦比沒有好,但要看財源夠不夠,否則投資下去會不得了。
不過潛艦作戰軍官出身的王志鵬表示,以目前兩岸軍力對比,台海戰爭開打後,在國軍可能失去空優和海優的情況下,若要想要濱海作戰中取勝,只能靠水下的潛艦,如果國軍決定以「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為未來的作戰和建軍指導,海軍不再強調過往的「遠海機動」作戰,那應該捨棄打造大噸位潛艦的思維,轉為建造近海型小潛艦。
小潛艦群伏擊、游獵 攔阻共軍登陸
王志鵬說,他主張建造的小潛艦,是指500到1000噸的近海型潛艦,不是100噸的小潛艇,這種近海型潛艦雖然速度慢,但水下靜音效果相對較好,不管是採取伏擊還是游獵戰術,每艘近海型小潛艦只要帶6枚魚雷,作戰時能夠打出4枚,如果有20艘,能夠擊沉共軍渡海的兩棲船團數量就很可觀,這些潛艦只要能在「濱海決勝」作戰過程攔阻一半的共軍海上登陸兵力,就可算成功達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