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那些拿銀行當自家金庫的「銀行家」們

2017-06-21 06:30

? 人氣

手法大膽粗糙,視關係人條款如無物

坦白說,任何看過永豐這幾個案件的金融界人士,都會被嚇到瞠目結舌,因為手法既大膽又粗糙,銀行經營者似乎完全沒有關係人利益迴避的觀念,直接就把錢貸款給那些子孫公司與關係人的公司。甚至在內部財務、會計及高階經理人都出現異議、反彈甚至寧可去職避禍,亦不願同流合污時,仍不知收斂。這個案件會爆出來,也是有內部員工向金管會檢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的家族企業,傳統上都有集團內企業彼此交叉持股、資金互通有無、方便作帳的習慣,思維上就是:反正都是我家的,左手換右手、右口袋移左口袋,關係不大。如果公司小且未上市,沒人會管你;但一旦公開發行又上市,則公司成為「大眾擁有」的公司,這種作法就違法,有出事的風險;而如果涉及金融機構,必須面對更嚴格的監理要求與標準,風險又更高了。巧合的是那些製造業出身搞銀行者,有不少都難逃把銀行當自家金庫的誘惑,最後都身敗名裂。

當年製造業老闆瘋當銀行家,而今安在哉?

民國91年,台灣開放了16家新銀行設立開始,國內許多過去未涉足金融界的製造業企業,都搶著來捧這碗「金飯碗」,企業大老闆們都認為自己家有一個「金庫」有助集團發展。但這麼多年下來,由製造業跨進金融業的銀行,幸運一點的是「經營不善」被併購,糟糕一點的是淪為被接管,更爛的當然就是原本的「銀行家」們或是觸法被關或是亡命海外、身死異地。

例如,太子許勝發與一些汽車、水泥業者成立的萬泰銀行,最後被開發合併;統一與台南幫成立的萬通銀行為中信金併購,義美、華新麗華設立的大安銀行被台新金吃下,亞太銀行被併入復華金控。慘一點的則是如中部長億楊天生成立的泛亞銀行淪為被接管,三陽的慶豐銀行被接管,高雄玉玉雲家族的中興銀行、力霸王又曾的中華銀行、還有宏國後來入主的中聯信託,都因違法超貸、掏空銀行等案件而被接管。

直接到金庫搬錢,把銀行當「自家金庫」

這些案件中最「精采」的是中興與中華兩家銀行的案例。王又曾是把手中的上市公司及中華銀行都當成自家金庫,錢轉來轉去,最後都轉入自家口袋;甚至在東窗事發前還用旗下企業向中華銀行貸款套出數十億元且「立即轉匯國外」。他累積的債務估計在6、7百億元。中興銀行的案例則更是「直白粗魯」,王家子弟與台鳳黃宗宏炒作台鳳股票失利,最後是在銀行關門後直接開金庫搬錢,把「自家金庫」的核心概念發揮得淋漓盡至。

當然,兩家的下場都不是太好;王玉雲父子在判刑後潛逃大陸,王玉雲在大陸病逝;王又曾亡命美國,車禍而死,8名子女中有7人因掏空案判刑入獄。距上次的金融重大弊案已時隔10年,雖然這次永豐案尚未拖垮銀行與家族成員,但何壽川恐怕已難逃從金融界除名的命運了!

當「銀行家」的夢醒時分

而經過十多年大浪淘盡許多新銀行後,台灣又碰到OVERBACKING(銀行過多)的競爭,利差日低,加上監理趨嚴,業者調侃銀行業已是「賣白菜的利潤,賣白粉的風險」,也是大老闆們當「銀行家」的夢醒時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