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鏘!上課囉。」舞台燈亮,鐵花村村長敲響鐵花鐘,空氣中盪漾著台東特有的自在氣息,台下觀眾一邊啜飲鐵花吧特調飲品一邊坐定,準備享受來自花蓮阿美族、拿下二○一九海洋獨立音樂大賞的「Kasilaw鹹豬肉樂團」帶來的音樂饗宴。
胡德夫一句話催生東部音樂聚落
十年前,這裡只是一處荒廢多時的台鐵舊宿舍,才華洋溢的台東青年藝文工作者,包含十幾位金曲獎得主,都還散落在台灣甚至世界各個角落。一○年,因為「台灣民歌之父」胡德夫一句「好想回家唱歌」,台灣好基金會(以下簡稱台灣好)董事長柯文昌協助胡德夫的故鄉──金峰鄉嘉蘭部落八八風災重建的蹲點計畫甫告一段落,轉身又再率領團隊投入為東部原住民打造戶外音樂展演空間的夢想。台灣東部最重要的音樂平台鐵花村就此誕生。
細數十年成果,鐵花村累計辦理超過二七○○場演出,高達七成來自原創、原住民歌手,國內如伍佰、陳昇等知名歌手,更將鐵花村列為全台大型巡演的東部首站。其他如集結在地藝術家和小農創立的「慢市集」和「村長語錄」等文創商品,同樣營運得有聲有色。
匯聚觀光人潮和創作能量的鐵花村,不只傳遞音樂,更像一處散發獨特氣質的文化聚落。論箇中原因,離不開它一路與地方緊密相連,和在地工作者相互扶持的演化脈絡。「成立之初,我們就希望員工都來自台東、所有藝術呈現以在地工作者為主角。」柯文昌在「十載.鐵花村」記者會吐露初衷。
從建築外觀、營運模式到票價細節,鐵花村一路走來確實無處不脫在地思維:八八風災沖刷下山的漂流木,變身為妝點門面的創意素材;「鐵花吧」外牆繽紛的馬賽克拼貼出自知本卡地布部落的「伊命.饒愛琴拼圖工作室」;「鐵花鐘」則由台東糖廠園區的「阿水工坊」巧手改造廢鐵器而成。鐵花村採取的「前店後校」模式,既留給東部音樂人回家唱歌的舞台,更讓部落孩童有音樂啟蒙的起點,逐年辦理的人才培育課程和焚風音樂比賽名號漸響,也進一步深入偏鄉展演。
站在受助者角度推動文化復振
「當台北的孩子說:『我有在小巨蛋搖滾區聽過五月天演唱會。』我們希望台東的孩子也能說:『我有在鐵花村聽過張惠妹唱歌,第一排!』」來自卑南族建和部落的鐵花村企畫總監汪智博自豪地說。不讓城鄉差距和經濟條件成為阻卻追夢的藩籬,鐵花村一場演出定價二五○元,看在其他展演單位眼中很「佛心」,連表演結束時間都考量讓部落青少年聽完後還能搭上末班公車回家。
年初以來,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台藝文產業,鐵花村也無法倖免。汪智博坦言:「前幾個月確實艱難,但我們還是堅持不暫停演出。」不願非主流樂團失去發聲舞台的心意,就像每每遭逢強颱侵襲,被狂風驟雨摧殘得「一片葉子都不剩」的鐵花村,仍心繫災情更慘重的地方社區與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