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循例」率團登陸,出席上海與台北的雙城論壇,這是柯文哲就任市長的第三次舉辦,也是柯文哲第二次登陸,然而,值此兩岸關係冷凝之際,柯文哲成為非藍營首長「唯一」可以登陸者,格外受到矚目。
總統府發言人特別對柯文哲此行發表府方意見:「當台灣面對外交困境的這特別時刻,國人也深切期待,各界都能團結一致,類似的交流互動,應適切表達國人的民意,對兩岸關係長遠發展才有真正助益。」
總統府認知中的「民意」,顯然與柯文哲在論壇致詞時,歷數過去三十年兩岸交流的「成績」,並以此印證「人民的需求,才是政府努力的方向」,有「部份不同意見書」,因為總統府既承認兩岸城市互動是地方交流的一部份,「只要有助於增進雙方互相了解,符合對等尊嚴、不預設政治前提,政府都正面視之,這也是過去以來民進黨執政縣市行之有年的常態。」但有設下「當前外交困境」,認為應適切表達國人的民意,言下之意,是認為柯文哲理應有所反應。
首都市長登陸,該不該談中華民國/台灣的外交困境,或者見仁見智,柯文哲對此直言:「台北與上海的交流是給兩岸的僵局間一個轉圜的餘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何必一定要去捅人家?」
坦白講,外交困境這本經在台灣的確很難念,在彼岸卻未必盡然,隨便舉例,最近為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罹癌,全球聲援劉海外就醫,一位北歐大使告訴我駐WTO大使(代表)朱敬一,當年劉曉波獲獎,中共抗議未果,為了「懲罰」「出借」場地頒獎的挪威,竟然禁止進口挪威鮭魚,長達八年!
問題是,柯文哲再應該,他的對象是上海市長,即使柯文哲要念,上海市長應勇該如何回應?是要應勇行禮如儀照念一遍「一個中國」原則?這不是給應勇找碴,是給自己找碴。
柯文哲很精準地把自己擺在「城市交流」的位置,隨團出訪的民進黨籍市議員梁文傑如此評價:「雙方主角都沒談政治議題,就是簡單表示要互相交流、增進了解。地方交流就是地方交流,維持這個調子是最好的。」梁文傑的認知比總統府發言人要清楚且智慧得多。
但柯文哲真沒談「政治」嗎?當然不!柯文哲除了重申他第一次登陸時「兩岸一家親」的說法,這次再補上一句兩岸命運共同體,而不論兩岸一家親或命運共同體,都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用語,聽在總統府耳中,難免刺耳,但揆諸兩岸交流迄今的發展,又很難反駁,綠營諸多市長不論「親中」、「友中」、「和中」或「知中」,都迴避不了這個事實:文明和平的中國,對台灣安全是最有利的。
更重要的,今年是兩岸自開放探親交流以來第三十周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已經不只是三十年前,讓一九四九年遷台的老兵得以返鄉,或兩岸隔絕三、四十年的親人得以重逢而已,僅僅在台北,就有上萬名陸生,三萬多名陸配,更有數以百萬計的商務人士往來,至於台商在上海,估計就有七十萬以上,全中國大陸常居台商及眷屬,有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之譜。這麼緊密的關係,兩岸交流還能倒退到哪裡?
柯文哲沒亂打高空,他話鋒一轉,談得就是身為市長的責任,照顧在台北的大陸人民,「像台北市民一般」,在台北生活得幸福快樂,同樣的,上海理當照顧常居當地的台灣人,一句話;「政治不複雜,就是落實在市民食衣住行每天的生活而已。」這句話,簡直就像李爾王三女兒口中的「鹽」,平實但必須。
總統府或民進黨,不必對柯文哲打不下來、或滑落還能逆轉回升的民調吃味,倒該琢磨柯文哲的「落實於人民生活」的政治哲學,而柯文哲口中的市民或人民,沒有藍綠統獨之別,生活在這個城市就該享有等同的照顧,兩岸交流已經是人民和市民生活的一個面向,柯文哲不但不迴避,還主動迎上前,「台北與上海的交流是給兩岸的僵局間一個轉圜的餘地,否則話越講越重,沒有好處。」如果總統府拉不下臉來轉圜,在局面愈來愈冷的情況下,至少還有一個人,想盡辦法營造善意,就算扮黑白臉,總統府也該感謝柯文哲。